ID: 1990600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穿越维也纳森林沪教版

日期:2025-10-1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100次 大小:207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穿越,维也纳,森林
  • cover
《穿越维也纳森林》教学反思 当今语文教学在肯定学科工具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凸现了它的人文性,旨在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小学语文更是承担了为学生打好精神底子的责任。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落实学科育人功能的主渠道,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从感悟课文内涵着手感悟人生,进而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与精神。 上述道理,人人皆明。问题是理念如何在操作过程中体现,更明白地说,就是在这种理念下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何在学生的自主感悟过程中得以完成。目前,从感悟课文内涵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一是教得空。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缺乏内涵的挖掘和体验,这样的教学切断了内涵与课文之间的关联,内涵的感悟便无从着手,课文内涵成了机械的、高高在上的口号。课尾归纳感悟内涵的过程也因缺少应有的铺垫,显得干涩而生硬。这样的口号式教学既忽略了课文内涵的领悟,丢失了语文课的魂,使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教条,失去了情趣和深度。二是教得死。为了节省宝贵的教学时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我说你听”等方式,将课文的含义灌输给学生。整个过程或挤掉了思考和感悟的过程,或拔苗助长,迫不及待地将课文的主旨一股脑儿端出来。这种缺乏思考、越俎代庖的灌输式剥夺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同样起不到情感共振、思想共鸣的感悟效果。 其实,课文的内涵,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一种生活态度,传递着思想和情绪,是对世界、人生的认识与理解。如果教学时只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忽略了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在意义,丢弃了内容的理解,那无疑是丢掉了课文的精髓。其次,课文的内涵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与表达的,没有字词句篇、标点符号,作者情感就没有了载体。因此,感悟内涵要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要正确理解文字所表达的真正含义,切入到字里行间的深处,去体验与感悟课文的智慧之处。脱离了感悟的实体,课文的精神必然会变成一种标签。第三,作为一种学习方法,感悟必须与思考、激情联系在一起。思考是催生感悟的动力,推动着感悟不断向深度迈进。没有思维力度的感悟,只能在低层次徘徊,同样达不到育人的目的。情感则是感悟的润滑剂,它伴随着感悟的整个过程,并随着感悟的不断升级而提升。同样,也只有当情感得到了高层次的共鸣,感悟才算完成了使命,才有了价值。 鉴于以上认识,我在《穿越维也纳森林》一文的教学中有所探索,概言之就是设计并确定课文内涵的感悟支点,引导学生自主摸索披文入情的思考路径。 一、感悟支点一:词意的追问。即引导学生对词语内涵的反复探询。 文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一词立骨,并不细微。作者有时通过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想法等等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有时也通过一段抒情、一句议论来传达内心的情感。一个词、一个小小的标点,都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这些“立骨”文字都是感悟内涵的最好抓手,教学时,教师要依据这些很有嚼头的文字,精心组织教学,通过联系全文品词品句等方法,顺着这些感悟点往深处探寻,帮助学生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穿越维也纳森林》是二期课改小学语文第9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介绍维也纳森林,以及音乐家在林中完成惊世之作的小故事,表达了对恬静神秘的维也纳森林赞美之情,对音乐家热爱生命、执著追求的崇敬之情。全文文字优美、情感真挚。第2节到第5节分别介绍了施特劳斯、贝多芬、舒伯特在林中创作的故事。其中第5节写在林中的欣特布吕尔小村,舒伯特经常临窗欣赏磨坊姑娘打水的情景,并由此焕发了强烈的创作意识,后来谱写了《美丽的磨坊姑娘》。其实,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舒伯特经历了许多生活和事业上的双重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