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919867

13 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01-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745104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2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晋·陶潜《五柳先生传》。 “不求甚解”的原义是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不含贬义;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含贬义;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状语。 马南邨(cūn) (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60年代初,以“马南邨”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主要著作有《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等。本文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马南邨谈写作 “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随时就产生一个题目;每一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和观点,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点时间,就自己现有的水平,有什么写什么;写的时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 读课文思考回答:本文就什么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本文是否符合作者所说的写作过程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 ):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 ):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 ):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第五部分( ):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1 2-4 5-6 7-8 9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推敲第一段,说说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驳论 为了准确表达这一态度,作者使用了哪些词语 它们有何表达效果 不提倡,不反对,发扬其积极因素,抛弃其消极因素。 一般、常常、不尽然、虽然、但是、盲目等词语; 使得文章语言严谨、缜【zhěn】密且语气委婉,有分寸感。 “不求甚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晋】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含义: 1.虚心,别骄傲自负;2.不咬文嚼字,前后贯通。 不———表否定 求———追求 甚———过分 解———理解、了解 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读第2-4段,明晰作者对“不求甚解”的新解。 讨论: “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 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5、6节是如何来阐明观点的 从反面以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著作为例; 从正面以王粲肯定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 说明正确的读书之道是虚心领会,讲求活读、读透;不要拘泥字句,死守教条。 举例论证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分析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的论证方法: “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