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24526

第1课《社戏》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181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课,社戏,教学设计
  • cover
《社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详略,加深理解。 2.揣摩文中的美词佳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独特感受。 3.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4.领会小说景物描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5.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的叙事方法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或者说自己的故乡留给自己最美的印记(预习作业),由此自然地过渡到《社戏》的学习。 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士一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 但己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整体感知,把握文脉: (一).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几件事? 1. 随母亲归省平桥村。 2.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3. 看社戏前的波折。 4.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5. 去赵庄看社戏。 6. 归航偷豆。 作者通过这些事件的叙述,生动地描绘了乡村生活的乐趣和童年的美好回忆,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和童年的怀念之情。 (二).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不恰当,因为全文写社戏的内容太少,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 这种观点并不完全恰当。 虽然《社戏》中直接描写社戏的篇幅相对较少,但标题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1. 象征意义:社戏不仅仅是一场具体的演出,更代表了作者对童年、乡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回忆与向往。 2. 情感纽带: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通过对社戏的期待、观看和回忆,串联起了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和场景。 3. 文化背景:反映了特定的乡村文化背景和民间生活,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突出主题: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作者的重要性,以及对故乡和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从这些方面来看,“社戏”这个标题是恰当的,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并且,全文通过对与社戏相关的人和事的描写,以及对乡村生活的描绘,丰富了社戏这一主题的内涵。 (三).文章是如何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来突出社戏这一主题的? 1. 小伙伴们:描写他们的热情、善良和能干,如帮忙借船、划船等,展现了乡村少年的淳朴和友好。他们的存在为社戏增添了欢乐和温馨的氛围。 2. 六一公公:他的宽厚、好客和对孩子们的喜爱,体现了乡村人民的淳朴和善良。他与“我”的互动,进一步突出了社戏所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交流。 3. “我”:对“我”的心理、语言和行为的描写,表现出“我”对社戏的期待、兴奋和喜爱,使读者更能感受到社戏对于“我”的重要意义。 4. 母亲:尽管着墨不多,但母亲对“我”去看社戏的支持,也从侧面强调了社戏在乡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描写,文章不仅仅是在讲述一场社戏,更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人情味儿和温暖。人物与社戏相互映衬,突出了社戏作为乡村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