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27160

15.2 答司马谏议书 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1761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5.2,司马谏议,课件,2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答司马谏议书 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当国家面临各种危机的时候,都会有少数敢为人先的有识之士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以匡正天下、革除积弊、救国安民为己任,锐意改革,兴利除弊,尽管他们的动机不一,结局各异,但是都不同程度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他们的首创精神也应为后人所永远铭记。 《答司马谏议书》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即是书信。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解 题 赋:古同“敷”,铺陈、分布的意思。中国古典文学借用这个意思创造了一种文体叫“赋”,属于述说文,追求华丽的辞藻,多为骈句。如《阿房宫赋》。 疏:也是说明文,是分条陈述的意见书,用于臣子向皇帝上奏的奏章,强调说理性、逻辑性,文学性在其次。如《谏太宗十思疏》。 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分史论和政论。史论主要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政论主要是学士大夫针对政治问题发表的评论,如《六国论》。 文 体 知 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仁宗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第。仁宗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 了解作者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 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拒谏(jiàn) 怨谤(bàng) 不恤(xù) 盘庚(gēng) 胥怨(xū) 会晤(wù) 明确字音 某启①:昨日蒙教②,窃③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④多异故也。 译文: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很久了,可是商讨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我们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啊。 ①某启:我的陈述。 ②蒙教:承蒙赐教。指接到司马光的信 ③窃:谦词,私下,“我”。 ④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重点词语 1.王安石在书信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三层: 第一层“昨日蒙教”是礼貌性套语。 第二层提到与司马光“游处相好之日久”,感彩很浓,拉近两人情感距离。 第三层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①强聒:强作解说。 ②略:简略。 ③重念:又想到。 ④视遇:看待,对待。 ⑤厚:优厚。 ⑥反覆:指书信往返。 ⑦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现在写作“鲁莽”。 ⑧所以:理由。 ⑨见恕:意思是原谅我。 虽欲强聒①,终必不蒙见察,故略②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③蒙君实视遇④厚⑤,于反覆⑥不宜卤莽⑦,故今具道所以⑧,冀君实或见恕⑨也。 译文: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您确实待我优厚,书信往来上不应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 重点词语 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