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教学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重点概念】 俄国的农奴制:是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特点: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确立发展:俄国农奴制的形成和巩固,与俄国劳动力资源稀缺有关。在彼得大帝时期,农民不堪地主剥削时往往会选择逃走。为了维持统治,统治者只能用强迫的方式把农民像奴隶一样束缚在土地上。15世纪末16世纪初,伴随着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建立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逐渐形成;17世纪中期俄国《法律大全》的颁布,农奴制正式确立;18世纪以后,历代沙皇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农奴数量,强化农奴制。 【知识链接】 1.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内容,思考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 2.联系必修一《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理解十月革命的根源以及开创的新的现代化道路。 3.俄国的崛起: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俄罗斯国家的摇篮是基辅罗斯。它建立于9世纪下半叶,其间形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个民族。十二世纪,基辅罗斯分裂成十多个彼此混战的独立小国,13世纪中期,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征服罗斯的大部分地区。公元15世纪末,莫斯科大公国建立了。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沙皇”,俄语中“沙皇”的意思就是“恺撒”,国号称俄国。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其在位期间,俄国国号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1861年2月俄国废除农权制。1917年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署,标志苏联解体。1992年恢复了历史上的名称俄罗斯。 【知识结构】 改革背景 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主要)。 经济上:农奴制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社会上:新思潮的涌动,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原因: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 出卷网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目的:① 为了扩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攫取更多的土地(企图侵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黑海海峡);② 转移国内矛盾。 时间:1853———1856 双方:俄国———英、法、土、奥、撒同盟 结果:俄国惨败 影响:① 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② 加剧了俄国农奴制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③ 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主观上:亚历山大二世深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上台后深刻意识到农奴制的落后。 二一九法令(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和宣言) 直接目的:缓和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根本目的: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挽救统治危机,巩固沙皇的专制统治。 焦点:是如何化解来自封建地主的阻力———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和土地。 内容:① 政治上: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 ② 经济上:土地仍旧归地主所有,农民通过缴纳高额赎金赎买获得份地;但在付清赎金之前,需须负担各种临时义务; ③ 组织管理: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管理。 ④ 时限安排:规定前两年是改革过渡期 评价:进步性:1.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俄国农业的发展和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改革使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很快出现农民分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