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51019

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1491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统编
  • cover
必修下第八单元8.15.1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课文简介: 本文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教材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文言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新课标”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一、教学目标: 1. 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 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 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演绎这一盛世的重要人物有两位: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徵与李世民。让我们凭借《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魏徵的情感世界。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晋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于其手。唐贞观十一年(637)上《谏太宗十思疏》,十三年上《十渐不克终疏》。《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著录《魏征集》 20卷,已散佚。 2.了解文体知识———疏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疏,也就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源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类文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以用“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