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2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 文 试 题 卷 ( 银 川 一 中 第 二 次 模 拟 考 试 )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 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 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 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 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 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 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 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 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 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 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 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 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 语文试卷 第 1 页(共 12 页) 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 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 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 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 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 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 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 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 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 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 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 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 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 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