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75433

5.1《论语》十二章 课件 (共8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422662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人类历史上文化璀璨的轴心时期———约公元前800~公元前200年,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与同期的古希腊和古印度文明交相辉映。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韩非,李斯,商鞅)、兵家(孙膑)、名家(惠施,公孙龙)、阴阳家(邹衍)、纵横家(张仪)、杂家、农家、小说家、方技家…… 结束: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思想正统,统治中国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 春秋时期是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时期) 传统礼法秩序受到猛烈冲击,违背周礼的行为司空见惯。(礼崩乐坏) 百家争鸣-形成原因: 经济上,井田制(土地公有制)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出现。 政治上,分封制遭破坏,王室衰微,诸侯林立纷争,战乱不断。 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形成“士”阶层,并逐渐崛起。 科技因素…… 意义: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基本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仁、义、理等概念的基础上,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4.总结写作特色,背诵全文。 第一节 文化常识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孔子的一生 1.青少年时期 2.齐国经历 3.从政鲁国 4.周游列国 5.晚年结局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19岁娶亲。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 1.青少年时期 2.齐国经历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三桓”手中(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鲁昭公失败后,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 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而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 3.从政鲁国 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学说也更加完善。 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于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 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