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981388

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0次 大小:383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古诗词,2023-2024,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古诗词诵读《无衣》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在探索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上,与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思想一致,即“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B.杜甫《登岳阳楼》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虚实交错,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暮年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 C.李贺《李凭箜篌引》“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以声写声:箜篌时而众弦齐鸣,仿佛玉碎山崩;时而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则是写音响效果:悲抑的琴声使芙蓉哭泣,欢快的琴声使兰花张口笑。 D.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愁思”就是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一诗的诗眼。诗人如海如天的“愁思”既来自被贬柳州的政治上的失意,又有前路迷茫的惆怅,既有对望而不见的好友的牵挂,又有音书阻隔的孤独。 二、名篇名句默写 2.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描写战士同仇敌忾或奋勇杀敌的句子,如《诗经·秦风·无衣》中的“王于兴师, ,与子同仇”,高适《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纷纷, ”。 (2)古代儒家倡导以德治国,居高位者须德化天下,才可能长治久安。所以魏征巧用比喻警醒唐太宗:“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3)苏轼实地考察石钟山,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因事说理,表达了“ , ,可乎”的思想,其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一位同学在海边看日出。海天一线,忽然间天边幻化出缤纷的色彩,美得无法描绘,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登泰山记》中的句子:“ ,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风·无衣》中,描写将士们团结友爱、同穿战袍的两句是“ ? ”。 (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两句是“ , ”。 (3)李白《将进酒》中,直接写饮酒的句子是“ ”,写没酒后要求主人买酒的句子是“ ”, 三、小阅读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相关题目。 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 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 5.《秦风·无衣》“王于兴师”在诗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6.“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经·秦风·无衣》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掷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潜,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爱居爱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闻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①镗(tāng):鼓声。②土国:挖土筑城。城漕:在漕地筑城。③孙子仲:人名,卫国将领。④爱(yuán):于何。⑤于嗟:吁嗟。阔:指远别。活:同“恬”,相会。⑥洵:远。信:守信,守约。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全诗采用赋的铺陈手法,描述了一位士卒入伍、出征、思归、逃散的全过程。 B.前两章写人伍出征的基本情况,从鼓声写起,交代了士兵南行远征的背景原因。 C.第三章采用直接抒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