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春夜洛城闻笛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李白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感悟诗人寄寓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情境导入 乡 愁 每个落日的黄昏 每个月圆的夜晚 每阵歌楼的雨点 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走进作者 李白 少年生活 崇尚任侠 浸染道教 泛览百家 前期漫游 漫游山水 投赠干谒 二入长安 翰林侍召 恃才傲物 赐金放还 诗酒天涯 求仙问道 流放夜郎 课堂互动 写作背景 初读感知 品读诗歌 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客居 诗人的乡思因笛声而感发 品读诗歌 2.“谁家玉笛暗飞声”,有人说:“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请说说你的理解。 “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 “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品读诗歌 品读诗歌 4.“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如何理解诗中的“折柳”二字? “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折柳”即《折杨柳》曲。 诗歌小结 情感总结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晩,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情感总结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