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每课教学反思 5 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能够灵活应用各种方法,寻找证据,发展思维,建构概念。本课教学体现了以生为本、真实探究的理念。 1.紧扣目标,以学定教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起着导向作用。本课教学目标很明确,要求学生知道植物能够适应其所在的环境,能举例说出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维持植物生存的作用。课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平时见过一些植物,但并没有认真地观察过,有的甚至叫不上名字,更谈不上了解植物生长的环境。结构典型的植物,由于人工培育、物种迁徙等原因,有的也脱离了原生环境,造成了学生认识上的误区。 基于以上学情,围绕教学目标,本课以有结构的材料引导学生开展了有效探究: 一是在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水葫芦、仙人球等植物,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分组实验,还现场解剖了一个直径为12厘米的大仙人球。和观察图片、听他人介绍相比,学生对实物观察兴趣更浓厚,观察更细致,发现更多,认识也更深刻。 二是对于不能采集的实物,如莲、骆驼刺、梭梭树等,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呈现。所采用的图片是生长在原生环境中的植物图片,将植物和生长环境同时呈现给学生,可以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教学反馈的情况看,本节课紧扣教学目标,选取典型的探究材料,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了他们的主动探究。 2.优化设计,以生为本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三个特点: 一是保证了充足的探究时间。本课用了33分钟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探究。学生通过对水生植物、沙漠植物和其他环境中10多种植物的研究,有效地建构了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生长环境相适应的这一核心概念。 二是设计了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对于“水葫芦里面可能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先掂一掂、摇一摇、捏一捏,通过外部感知来验证猜测,修正认识,然后进行解剖。这样由表及里的观察和验证,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 三是强化了实证意识的培养。在学生发现葫芦里面的海绵状结构,说出里面有空气的情况后,教师继续追问:有办法让我们看到里面真的有空气吗 引导学生通过“通气实验”观察现象并发现葫芦的内部结构,为后面分析、推理这些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事实依据。 3.真实探究,培养思维 本课以海南旅游为背景,用照片呈现芭蕉树生长的环境,提出问题:在我们宜昌能见到这么多的芭蕉树吗 如果到我国北方,这样的景观还会常见吗 学生在由南向北环境变化和由多到少数量变化的对比中,思考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将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长环境建立联系。进而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环境有关系吗 有什么关系 通气组织主要作用是通气,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通气,设计实验:将去掉叶子的葫芦放在水中轻轻挤压,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葫芦的茎和叶柄处均有气泡冒出,认识到水葫芦的“葫芦”里面有通气组织。 6 沙漠中的植物 这是我的第二次公开课。我的课堂有诸多的不足,尤其是把握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方面急需改进。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这节课内容简单,与生活联系紧密,本节课应重要把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可通过多种途径达到此目的。 要多让学生做,多让学生说,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进来,教师可以少讲。提问方式也应多样式,除了一般的随机抽查之外,还要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学习的知识迁移非常重要,教学中逐步渗透给学生有利于知识迁移的方法,课堂的语言表达要力求高效、简捷,符合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使学生容易接受。对于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对科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