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练习测量》 一、教材分析 知识内容: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课程要求:主要是利用基本工具进行测量,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一些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启迪。所以本节课内容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认同“误差”的存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常用生物仪器、观察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也有相应的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在课堂中完成简单的实验。 障碍点: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未系统设计实验章节,学生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学习 生物实验的方法,所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相对欠缺。 待发展能力:发展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及创新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能从生物学的视角认识测量的方法及意义。 科学思维:能基于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尊重事实证据,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测量的基本方法,认同“误差”的存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探究实践:初步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进行评价;同伴之间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态度责任:通过对树叶测量的处理认识到生物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加强严谨细致意识,形成社会责任。 四、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测量叶片的面积。 教学难点:测量不规则生物体的周长。 五、教学重难点 教法:问题启发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六、教学准备 教师:实验材料用具:几片植物的叶(为防止个别小组忘带)、细线、量筒、葡萄、冷水、热水、四个大烧杯、水银温度计(两只)。 学生:树叶,细线,直尺。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提出问题 自主阅读P9的探究竟.实验1和2,思考测量树叶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分析归纳,得出测量方法: 1.用一根细线和一把刻度尺来测量叶片的周长; 2.测算叶片的面积时,可将叶片放在一张画有均匀方格的纸上,沿叶片边缘画线。数出叶片占有的方格数,对于不满一格的,可以采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方格面积乘以方格数即叶片的面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思考问题能力,通过个别提问,诊断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 环节二:练习测量叶片的周长 (1)介绍工具:刻度尺。刻度尺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测量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眼睛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 (2)测量不规则生物体周长的方法:如何用一根细线和一把刻度尺测量图1-2叶片的周长。学生回答、学生动手测量课本中叶片的周长,之后表达交流测量结果。 认同“误差”的存在。 教师提出问题: 当学生测量同一叶片,周长却不同时,问为什么不同学生的测量结果会不相同? 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人的不同,会产生误差。误差不等同于错误。因为错误是由于操作不正确等原因造成的,错误可以避免。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少。 减少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选用精密仪器、改进测量方法等。 练习:书中叶片的周长应记录为各同学测量的平均值。 环节三:练习测量叶片的面积 (1)学生阅读技能卡,了解测算面积的方法。 (2)选择工具,开始测量。 测算叶片的面积时,可将叶片放在一张画有均匀方格的纸上,沿叶片边缘画线。数出叶片占有的方格数,对于不满一个的,可以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方格面积乘以方格数即叶片的面积。 (3)报告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由小组代表说出各组测量结果,组长进行对比分析,看叶片放的位置是否一样,测量结果是否相同。 (4)认同“误差”的存在。 教师问题:为什么不同学生的测量结果会不相同? 原理:原来叶片放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和测量人的不同,测量结果也就不同。 设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