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09692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26885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高二
    武汉市新洲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卷 考试用时:150分钟 满分: 150分 2024.04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 21 世纪这个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古老的经典还有什么用 还能给现代人什么启示 朱自清借用“外国教授”的话说:“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确是一个明达的见解。然而,阅读人文经典,除了“见识经典”,还应有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文化意义。《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首先,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没有经典,我们将停止思考。在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人文领域里,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都已经思考过了,准确地说“轴心时代”的先哲们都已经思考过了;我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怀特海说:对欧洲哲学传统的最保险的定性,莫过于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学说的一系列的阐释。梁启超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钱锺书说:古人有言, 明“体”达“用”。“用”之学问, 日进千里,“体”之学问,仍守故步;亚里士多德之《物理学》, 已无人问津,而亚里士多德之《伦理学》,仍可开卷有益。中西三位现代学人的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古老的人文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给人以心灵的启示、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动力。 其次,经典是心灵的导师,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是经典的阅读史。学习经典中的永恒真理,是智力训练的最好途径,也是获得智慧的最好途径。那么,阅读人文经典,真有那么大的效用吗 据说,弗洛伊德的墓碑上有一句话:“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这是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洞察人性后得出的结论,似乎有点悲观,却不能否定其真实性。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本能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人人都能听从理性的声音,人人都能听从德性的召唤,那么“圣人”就可以批量生产了。然而, 实情并非如此。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德 高二语文试卷 第1 页 (共10页) 性”却很难像知识一样被接受。 然而,人类就自甘堕落吗 当然不。《唐子西文录》记载了蜀道馆舍壁间的两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句话表达了前人对孔子的无比崇敬之情,颂扬了孔子在民族精神史上的巨大作用。建设这个世界,离不开劳动者的双手;治理这个世界,离不开政治家的智慧;点亮这个世界,离不开哲人的思想。在“‘四书’第七”章中,朱自清谈《论语》说:“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 如 ‘君子’ ‘仁’ ‘忠恕’, 如 ‘时习’ ‘阙疑’ ‘好古’ ‘隅反’ ‘择善’ ‘困学’ 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追求善的德性,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中国人说,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费希特说,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读完《论语》,我内心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细读《论语》,为人生铺一道崇高的文化底色。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经史子集培植根基,借诗文书画展示才华,这是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和艺术生活。歌德说,鉴赏力是靠阅读最好的作品培育出来的。善的德性同样是靠阅读伟大的经典培育出来的。 最后,经典是治学的起点,读透一部经典,成就一门学问。不读经典,学术研究就会游谈无根。千年之前,苏轼批评学者“束书不观”:“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李氏山房藏书记》)千年之后,晚清学者陈澧再次批评学者“不肯读一部书”:“学者之病,在懒而躁,不肯读一部书,此病能使天下乱。读经而详味之,此学要大振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