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比 例 复 习 课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 正确判断正反比例。 2、 通过判断,正确地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用正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解决问题,感受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过程。 一、快乐导学 学习方法指导: ①回顾正、反比例的意义。 ②小组整理出正、反比例的异同。 ③全班交流整理出正反比例的异同,并板书。 一、快乐导学 共同点 不同点 正比例 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 =K(一定) X和Y成正比例关系。 反比例 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反而缩小;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反而扩大,两个数的乘积一定。 X×Y=K(一定) X和Y成反比例关系。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学生作文》的单价一定,订阅的费用和订阅的数量。 答: =单价,单价一定, 所以总价和订阅的数量成正比例。 (2)正方体的表面积与它的棱长。 答:它们不成正比例。 二、成功达标 (4)小麦每公顷产量一定,小麦的总产量与公顷数。 答: =每公顷产量,每公顷产量一 定,所以总产量与公顷数成正比例。 (5)书的总页数一定,未读的页数和已读的页数。 答:总页数=已看的页数+末看的页数,所未读的页数和已读的页数不成正比例。 (3)一个人的身高与他的年龄。 答:一个人的身高与他的年龄不是相关联的量,它们不成正比例。 如果积一定,则成反比例,得出两个积相等的关系式。 如果商一定,则成正比例,得出两个商相等的关系式。 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看他们是否积或商一定,再列出关系式。 方法小结 在下面成正比例关系的两个量的后面画“√”,不成正比例的画“×”。 1、平行四边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与高。( ) 2、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与时间。 ( ) 3、除数一定,被除数与商。 ( ) 4、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 ) 5、一个加数一定,另一个加数与和。 ( ) 6、小华的体重与他的年龄。 ( ) 7、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 ) 8、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竹竿与影长。 ( ) 9、圆的面积与半径。 ( ) 10、男生人数一定,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 ( ) 11、分子一定,分数值与分母。 ( ) 12、分数的值一定,它的分子与分母。( ) √ √ √ √ √ √ × × × × × √ 下面是某种汽车所行路程和耗油量的对应数值表。 所行路程/㎞ 15 30 45 75 耗油量/L 2 4 6 10 ⑴表中的耗油量与所行路程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答:成正比例,因为 =行驶1㎞的耗油量,而行驶1㎞的耗油量一定。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路程/千米 10 9 8 7 6 5 4 3 2 1 0 ● ● ● ● ⑵图1是表示汽车所行路程与相应耗油量关系的图像,说一说有什么特点。 答:汽车所行路程与相应的耗油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耗油量随着所行路程和变化而变化。所行路程增加,耗油量随着增加,所行路程减少,耗油量也随着减少。 ⑶利用图像估计一下,汽车行驶55㎞的耗油量是多少? 答: L。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3棵树的树高及其影长如下表。 树高/m 2 3 6 1. 6 2.4 4.8 影长/m ⑴在图2中描出表示树高和对应影长的点,然后把它们连起来,观察一下图像的特点。 答:图像的特点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0 1 2 3 4 5 6 7 树高/m 4.8 4.0 3.2 2.4 1.6 0.8 ● ● ● ⑵树高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你是依据什么做出判断的? 答:成正比例,因为 = = = , 树高和影长的比值一定。 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每块地砖的面积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因为每块地砖的面积×数量=教室面积(一定),所以每块地砖的面积和数量成反比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