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2024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2024.4.24 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硕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題卡上对应題目的答素标号涂 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题区战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战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网络的出现真正改变了文学经典的存在样式、传播方式和接受需求。从早期P℃端 的红楼同人小说、各红楼网站贴吧到当下移动端各传播平台、视频和有声读物,图文、视 媒、声媒三大传播方式的叠加融合使得《红楼梦》的存在远远超出一部小说或影视作品的 定义。 对经典的传播而言,媒介并非一个中立的传播工具,其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的意义和语 境“修辞”。每种蝶介自身都包含着影响传播内容、价值取舍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的方式密 码,都借助自己塑造的蝶介环境提供,种创造“个性”意义的场所和条件,一旦和受众产 生具体的文学互动关系,就会使这种互动呈现出一定的价值偏向。比如聚集在“天涯社 区”贴吧的红迷们,形成了强烈的解密式阅读趣味;B站聚居着大量喜欢《红楼梦》鬼畜视 频、热衷通过弹幕分享自己感受的Z世代青年;抖音则是《红楼梦》美妆、美食爱好者的集 散地。故而媒介作为经典传播风格和氛围的创生者,本身已成为传播内容的一部分,成为 一个具有价值偏向性的意义生产空间。 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因此媒介技术究竞是向善还是向恶,对经典的传播来说是最好还是最坏的时代都非 简单对错之判。虽然对当下的传播现状不能悲观,但也绝不能乐观,因为我们多大程度上 能够把控技术带来的问题,规避文学产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警惕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 的趋向,依然取决于我们如何以及在什么意义上使用媒介。 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关系是一种多层次、反愤复杂的交互影响,具体表现在它们 之间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还关涉到审美、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话语权力及资本 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但文学毕竟是人学,阅读和接受经典的最终目的是影响并塑造人,因 此,观照人的精神世界是文学传播和接受的永恒主题。新媒体与文学经典传播的结合,对 读者而言无论是功用的还是娱乐的,最终的旨归依然是自身审美艺术素养的提升和人生 存在意义的确认。从近期利用问卷星所做的全国调查来看,对于“您阅读和学习《红楼 梦》的最大收获”一问,10623份答卷中选择“感悟人生存在的意义”占比66.27%,仅次于 “丰富自己传统文化知识”的66.73%,由此可见对文学经典精神境界的追求,已成为阅读 经典最重要的动力和期望之一。 (摘编自李丹丹《新媒体视域下〈红楼梦〉传播现状及规律》) 材料二: 数字媒介的核心特征之一是互动性。互动性从根本上改写了传统新闻文本的构成法 则一文本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固定的叙事形式,亦不再拥有相对稳定的意义结构,而是 在互动的作用下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主选择、参与、探索的叙事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了 文本的开效性内涵,为用户打开了:个意义协商空间。不同的互动实践与方法,形成了不 同的语义规则,亦形成了不同的意义生成方式。因此,互动可以在修辞维度上加以认 识一互动的语言,即是修辞的语言。 在时间维度上,用户可以自主地选择故事在时间维度的“展开”方式,并从容地处理 “沿———的页面悬停时长,由此决定叙事“前行”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