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断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目录 1.情境导入 2.初读感知 3.新知探究 4.拓展延伸 情境导入 第一部分 课文导入 有句话这样写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因”。今天我们要学的《断章》,便是如此一首诗。这首世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初读感知 第二部分 走近作者 卞之琳(1910.12.8-2000.12.2),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系,1930年开始写诗。 走近作者 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走近作者 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集》、《鱼目集》、《十年诗草》等。 新知探究 第三部分 精读诗歌 精读诗歌 诗歌用了几个意象?描绘了几幅画面? ①“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 “窗子”、“别人”、“梦”8个意象。 ② 总共四句诗描绘了四幅画面。 精读诗歌 四幅画面是否是独立分割的,还是彼此之间互相联系呢?通过这些画面,诗人试图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 精读诗歌 ① 你(主体) 看 风景(客体) 看风景的人(主体) 看 你(客体) ② 明月(主体) 装饰 你的窗子(客体) 你(主体) 装饰 别人的梦(客体) 精读诗歌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精读诗歌 ③小结: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拓展延伸 第四部分 拓展延伸 卞之琳谈《断章》的时候曾说过,“这是抒情诗,当然说是情诗也可以,但决不是自己对什么人表达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也就是说除了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我们也可以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自由回答,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 拓展延伸 ①你 看 风景 看 别人 (你在别人眼中是最美的风景) ②明月 装饰 窗台(梦) 装饰 别人的梦 (你是别人心里最美的梦) 拓展延伸 ③不写容貌,不直接抒情。只写她如何成为别人日思夜想的恋爱对象、别人“梦”中的装饰。写由她引起的痴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内在张力,意味的微妙。 课堂总结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就像一道包含有无穷解的方程一样,具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 课堂总结 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现。 正所谓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同学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