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044372

第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05-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404904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3课,短诗,五首,萧红墓畔口占,课件,26张
  • cover
(课件网) 萧红墓畔口占 主讲老师:XX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 目录 01 课内阅读 02 新课导入 03 课堂检测 04 拓展延伸 第壹部分 课内阅读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省杭州市人。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作者介绍 1905年生于浙江杭州。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 1926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加入共青团。 1928年发表《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1929年4月,诗集《我底记忆》出版。 1932年赴法国留学。 1933年,诗集《望舒草》出版。 1935年回国。 作者介绍 1936年,与穆丽娟结婚。 1937年,出版《望舒诗稿》。 1938年,在香港主持 《星岛日报》文艺副刊《星座》。 1940年,妻子返回上海,后离婚。 1942年春,被投入日本监狱。 1943年,与杨静结婚。 1949年,与杨静离婚,返国。 1950年2月28日,病逝。 萧红介绍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萧红介绍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1928年在哈尔滨读中学。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结为伴侣。后几经颠沛,情感生活屡受挫败。 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 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1940年,萧红与端木蕻良从重庆到香港。不久,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第壹部分 课内阅读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 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 在此之前,萧红已应望舒的约稿,在戴主持的《星岛日报》之《星座》副刊发表作品。 1940年秋,萧红晚期的主要作品《呼兰河传》,也经戴望舒之手在《星岛日报》连载。 1942年1月20日,萧红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25日,葬于浅水湾丽都酒店海边。 当年11月,戴望舒与好友叶灵凤一起第一次拜谒萧红墓,“口占”初稿当即在此时吟就。 作品分析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11月20日 作品分析 另一版本: 墓边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偷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1944年9月10日载香港《华侨日报·文艺周刊》33期,原题《萧红墓边口占》。 意蕴分析 本诗是哀悼友人之作,题旨多见,难得的是作者将这样一首四行短诗写得充满蕴涵。 萧 红 与 生 母 姜 玉 兰 合 影 童年时代的萧红 萧红与萧军 意蕴分析 第一句:强调“六小时”和“长———,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 “寂寞”,既写诗人奔赴墓地时的心境,更借此形成此诗之中心意象。“寂寞”是诗人自己的强烈感受。“寂寞”同时也隐指女作家一生特别是晚期的境况:“半生遭白眼冷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