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44570

16.2《六国论》教案 (表格式)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953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6.2,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题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的主要字词,弄清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体会本文论点鲜明、论证严密、结构严整的特点。 2、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3、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的主要字词,理清文章结构及作者的观点。 2、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教学难点 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二、朗读并疏通文意 1、自行注音并通读全文,读准字音。 (1)六国互丧(sàng) (2)思厥(jué)先祖父 (3)革灭殆(dài)尽 (4)当(tǎng)与秦相较 (5)悲夫(fú) (6)日削(xuē)月割 2、齐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三、课文分析 理清文章结构 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苏洵又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分论点一:“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分论点二:“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1)哪些国家“贿秦”,哪些国家“不贿”? “贿秦”:楚、韩、魏 “不贿”:齐、燕、赵 “贿秦”会导致怎样的效果? 数量多、频度高、效果反--赂者力亏 (3)“不贿者”分别因为什么而失败? 齐:与嬴不助 燕:荆轲为计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赵:用武不终 3、苏洵认为六国有没有可以自我保全的方法? 保全的方法: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小结:由此可见,苏洵认为封地谋臣、礼事奇才、并力西向,即从物质、精神两方面重视人才,以六国联合兵力对抗秦国。 (二)找出质疑点 古人的文章真的就很严密吗?你能找出“文章论证漏洞”吗? 1、“弊在赂秦”真的是六国破灭的主要原因吗? (1)“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由此可以反推,苏洵认为图存之道是重用谋臣、礼贤下士、联合抗秦,这几个措施的关系是并列的,并没有提到“赂秦”是主要原因。显然文章前后出现了逻辑矛盾,论点的说服力也就降低了。 (2)正是因为“兵不利,战不善”才导致六国贿赂秦国,六国破灭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打仗不行。秦早就有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荆轲刺秦只是秦灭燕的导火线,而并非“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而且荆轲刺秦乃是秦兵旦暮渡易水背景下发生的,实在是兵不利战不善之下的无奈之举。 2、六国割地和战败的事实 六国割地事实: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六国战败事实: 前293 白起将兵,败魏师、韩师于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 前289 伐魏,至轵,取城大小六十一。 前285 秦蒙武击齐,拔九城。 前278 秦拔郢,烧夷陵。 前276 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 前248 蒙骜伐赵,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 前247 秦将王龁攻上党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 前244 蒙骜伐韩,取十二城。 文章中“其实百倍”的说法乃是文人故作惊奇之语,与事实不符。 3、秦赵交战的史实: 所谓“用武之不终”,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用人之不终”。 4、六国联军和秦军作战的史实: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以伐秦,楚王为纵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关,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合纵缔交,相与为一,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