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052142

9《说“木叶”》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9次 大小:506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说“木叶”,同步,练习,答案,统编,高中
  • cover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9说“木叶”》2024年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徕服 赏赉 田莱 明眸善睐 B.橘颂 菊花 焗油 局促不安 C.惊厥 蕨菜 鳜鱼 猖獗一时 D.砧板 苫布 针毡 白圭之玷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雨势突然增大,组委会不得不_____了比赛,并表示将向观众赔偿门票损失。 ②话本是民间“说话”艺术的底本,它是经过说书艺术的千锤百炼才产生、_____的。 ③中国的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_____° A.中止 留传 反映 B.终止 流传 反应 C.中止 流传 反映 D.终止 留传 反应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瘦西湖的景妙在巧。 , , , , 。而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人影衣香,游览应以舟行最能体会到其中妙处。 ①白塔与五亭桥分占圆拱门内 ②回视小金山 ③所谓面面有情,于此方得 ④最巧是从小金山下沿堤至“钓鱼台” ⑤又在另一拱门中 A.②③④①⑤ B.②⑤④①③ C.④①②⑤③ D.④③②⑤① 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 A.“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 B.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于仁道的(真理),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他们沿着他的足迹前进。 C.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小雅》)的自觉,牢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D.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 5.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江》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文段二】 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 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云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