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冯 至 消逝了的 一 个 山 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品味其散文的特色。 2.赏析重点句子,涵咏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读文章,理解文中景、物、情的关系,品味文中蕴含的哲思之美。 4.深入领会文章深沉的文化底蕴,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作者简介 冯至 (1905-1993) 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zhuo一声】 考入北京大学。 1921年 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 1923年 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1927年 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 1929年 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1930年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现代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 1935年 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 1941年 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评价: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地位:与卞之琳一起被认为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现代派大家。 背景介绍 因全面抗战爆发,1938冯至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后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德语教授。1941年,为了躲避日军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金殿背后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每星期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 这篇文章便是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初在昆明近郊森林中一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林场茅屋的生活使冯至零距离地接近了自然和山水。 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1—3 4—10 11. 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各部分大意。 全文结构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发现消逝了的山村 (1-3) 石路残迹泄露秘密 发现旧路,产生推想。 实际有过,浩劫消逝 草木间感受村庄的余韵 养育过山村的水源 作者由眼前景生发的启示和联想 (4-10) 总括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 (11) 陪伴过山村的鼠麹草 滋养过山村的彩菌 村民没见过的有加利树 秋夜的野狗的嗥叫和麂子嘶声 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关联。 品读文章 思考问题 1.那个消逝了的村庄当年的情形具体是怎样的?勾画关键词句,简要概括。 2.作者从山林景物中获得了哪些人生感悟? 3.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作者追寻到了什么?尝试用文中的语句作总结性回答。 1、如何理解第6段中“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句话? 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解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朴质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自身所有的纷扰在死去后将不留下一些值得夸耀的事迹。 2、“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麹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第6段) ①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麴草、那无忧无虑聚精会神的村女、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的羊群的描绘,画面动静结合,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可视感很强。 ②刻画了让人消解尘世的纷扰山村的宁静,回归生命的宁静。 ③作者借助画家的思维,描绘出了一幅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国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和环境的自然和谐。 3、“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