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24435

高教版艺术音乐鉴赏与实践 教学设计(7份打包)

日期:2025-01-01 科目: 类型:教案 查看:55次 大小:26462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教,艺术,音乐,赏与,实践,教学设计
    序篇 音乐鉴赏基础 一、 教学要求 序篇,作为起始课,旨在引导学生提升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了解音 乐的基本要素;第二,学会鉴赏音乐;第三,让音乐与人生相伴。这三个能力既 是音乐鉴赏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音乐鉴赏的旨归。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表面看似 各自存在,实际上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同时序篇的学习也是整个音 乐鉴赏与实践的总纲。 古今中外,每首音乐作品都包含一定的音乐要素,并且有不同的风格,序篇 中选用了 5 首音乐作品,虽然不足以囊括所有的音乐要素和音乐风格,但是窥豹 一斑,我们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音乐要素,学会如何去鉴赏音 乐,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水平和艺术价值能够做出评判,对音乐内涵和意义有一定 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养成终身学习音乐、热爱音乐的习惯, 从而提升生活学习的 质量和品味,达到学科育人的目标。 (一)结合序篇的教学目的,在音乐鉴赏教学活动中主要关注以下几点: 1.艺术感知:聆听、演唱或演奏音乐主题,认识了解音乐要素; 2.审美判断:感受作品风格特点能够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或者对音乐进行评 价; 3.创意表达:能够结合声势或者身体律动体验音乐的要素及风格,发挥想象 力,结合音乐进行创作或者即兴表演; 4.文化理解:结合历史、文化、社会等背景,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建议 1.音乐鉴赏应以音乐为出发点,聚焦到对音乐的感受、体验, 不能游离于音 乐边缘,对非音乐性的内容过多阐述。尤其是对于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一 定是在音乐鉴赏的基础之上升华而来的。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以学科育人为导向,在学生的“愤”和“悱”上下功夫,最终能够培养学生关键 能力和必备品格。 1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一)作品分析 1.我和我的祖国 创作背景 诞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是一首典型的传统爱国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 曲子是秦咏诚根据自己在 1962 年创作的小提琴曲《海滨音诗》改编的,而歌词 则是张藜根据曲子的旋律填写出来的。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张藜十分喜欢秦咏 诚创作的小提琴曲《海滨音诗》的旋律, 就根据该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太阳与 大海》的歌曲, 虽然歌词填写得很精彩,但是由于该曲本是器乐曲,出现了两次 转调,演唱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唱功,因此该歌曲无法广泛流传。后来, 张藜向秦 咏诚提出这个问题,希望他能够在《海滨音诗》曲调的基础之上做出适当调整, 创作出一首适合人民群众演唱的曲子,自己再重新填词,同时,他还提出了自己 的几点建议:一是三拍子的韵律不变,二是旋律不能有转调,音域要适合声乐演 唱,三是将原曲中的第一句旋律由上行改为下行。根据这些要求和建议, 秦咏诚 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新的旋律创作。张藜很喜欢新曲子的旋律, 为了给 它填上满意的歌词,张藜尝试了很多种方案,一直都没能如愿,直到差不多半年 以后的中秋节的早晨,偶然间他获得灵感,用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填出了歌词,由 此,一首脍炙人口、感情真挚的歌曲就诞生了,后经李谷一的演唱,《我和我的 祖国》广为人知。 作品分析 2 单二部曲式结构,F 大调, 、复拍子。歌曲第一段的四个乐句,从音尾关系上 来看,曲式结构基本上属于带有重复性的“起承转合”四乐句乐段。通过对比原 作《海滨音诗》后可以发现, 两首作品中的这一乐段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起承转 合”四乐句结构,体现出二者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旋律进行方面, 这一段的前两 个乐句旋律均采用了前半句下行,后半句上行的“抑扬格”手法,旋律线条呈现 出有规律的高低起伏。同时,这两句中的前半句二者之间是严格的上行模进关系。 而之后的第三、四句两个短句, 则是由前面旋律结构中分裂与发展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