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32367

11《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169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
  • cover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目标】   1.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2.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3.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4.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2.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知识梳理】 教学方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具体研习课文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明确: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明确: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明确: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明确:“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明确: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