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课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现当代文学作品,该篇散文以清丽诗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云南一个消逝的山村中独特的风物,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获得鲜活的审美体验。 学 情 分 析 对于高中生而言,虽具有一定的散文阅读经验,但对较为深刻的散文哲理还缺乏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需对此合理设计有效的任务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该文本。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 重点 领悟文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难点 感受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野老幽居处,成吾一首诗。桑枝碍行路,瓜蔓网疏篱。牧去牛将犊,人来犬护儿。生涯虽朴略,气象自熙熙。”苏轼《山村》里的景象,曾是中国许多百年山村的真实写照,但现在许多村庄往日热闹的景象,已不多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作者冯至,就曾描述过这样的景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采用古诗导入的形式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进入文本。 新课教学 活动一:整体感知,了解背景 (一)作家解析 冯至。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诗人,学者,翻译家。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 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 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他的散文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二)背景简析 这篇文章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初(1942年),正值全国抗战进入艰苦的相持阶段。几百万难民和三万多名高校师生被迫开始大西迁,冯至跟随居住在昆明近郊森林里的一间小茅屋。这使冯至陶冶于自然和山水,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维系,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另一方面,在七十年前,云南省的大部分,经过一场浩劫,回、汉互相仇杀,许多村庄城镇在这时衰落。 冯至《昆明往事》中这样谈及这一“林中小屋”时期:“我在40年代初期写的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 里个别的篇章,以及历史故事《伍子胥》都或多或少与林场茅屋的生活有关。换句话说,若是没有那段生活, 这三部作品也许会是另一个样子,甚至有一部分写不出 (三)重点字词: 采撷(xié) 赭(zhě)色 靛(diàn)蓝 悚(sǒnɡ)然 嗥(háo)叫 飓(jù)风 麂(jǐ)子 孑(jié)然一身 孑然一身:孑:单独。孤孤单单一个人。 赭色:中国传统色彩名词,红色、赤红色、深红色。 萧疏:凄凉的,孤寂的;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嗥叫:形容动物的大声嚎叫。 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四)内容介绍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文章一至三节,写了作者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