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41747

3“贝”的故事 教案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416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故事,教案
  • cover
《“贝”的故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贝”的故事》,了解“贝”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认识并掌握与“贝”相关的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象形特点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贝”的故事,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 汉字“贝”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 与“贝”相关的生字词的识记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汉字的象形特点和文化背景。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趣启思 1. 展示贝壳之美,诱发好奇心 (1)向学生们展示各种美丽的贝壳图片,引导学生用形容词描述贝壳的特点,如“光滑的”、“五颜六色的”等。 (2)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贝壳在古代可能会有什么用途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其好奇心。 2. 讲述“贝”字的故事,引起学习兴趣 (1)简单介绍“贝”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结合图片展示甲骨文中的“贝”字,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古老与神奇。 (2)告知学生本节课将学习《“贝”的故事》,引导学生想象“贝”字背后可能隐藏的故事,激发其学习兴趣。 3.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深入学习做铺垫 (1)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标记出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意,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补充。 通过以上导入新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为后续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趣味感知 1. 自由朗读,探索发现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贝”的故事》,在朗读的过程中,用笔圈出生字词,并尝试读准字音。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的朗读情况,对于发音不准确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怕读错,只要勇于尝试就是进步。 2. 教师范读,模仿学习 在完成自由朗读后,教师进行范读。在范读过程中,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停顿的恰到好处,为学生展示正确的朗读方式。学生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跟读,模仿教师的语调和停顿。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或手势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3. 展示朗读,互动交流 指名学生上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倾听并进行评价。评价时,鼓励学生从字音、语调、停顿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验 1. 引导式分段讲解 初始阶段:讲述“贝”字的甲骨文形态,引出其象形意义,即贝壳的形状。与学生一起观察课本插图,理解“贝”字的原始含义。 发展阶段:介绍“贝”字如何从甲骨文演变为现代汉字,以及它在汉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引导学生联想其他可能与“贝”相关的汉字,培养他们的联想和类推能力。 结尾阶段:总结“贝”字的演变过程和文化内涵,强调它在汉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实物展示与互动探究 准备一些真实的贝壳,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其质感和形状,增强他们对“贝”字的感官认知。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自己对贝壳和“贝”字的看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将贝壳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类比,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3. 提问与讨论,激发思维火花 问题一:“你们知道为什么古人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