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142593

北京市十一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中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0次 大小:84054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北京市,十一,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
  • cover
2024北京十一学校高一(下)期中 语 文 2024 年 4 月 考试时间:120 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人:语文组全体教师 一、默写。请按照要求填写诗文原句。(1—2 小题必答,第 3 题选六处作答。每空 1分。共 10 分) 1.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道:“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中的“ , ”,即借此典故表达出了亡国之恨。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自信认为一个夹在大国之间的国家,在 “ , ”的情况下,他可以用三年时间完成“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的目标。 3.以下句子出自《论语》,请任选其中六个填写。 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 ②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名字取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 。”(提示:挂在二层中 厅的一幅书法作品) ③子曰:“ ,鲜矣仁。” ④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然后君子。” ⑤子曰:“其身正,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⑥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 。” ⑦子曰:“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⑧贤哉,回也!一箪食,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⑨子曰:“志于道 ,依于仁,游于艺。” ⑩《论语》十二章中“ ”是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君子做事 要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文章,回答 4-5 题。(9 分) 经典的意义(节选) 杨国荣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 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 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 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 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 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 第1页/共15页 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 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 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 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 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 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的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 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 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 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 之相比,王国维在 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 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滨等大儒者,他们 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