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46567

4.11.2尿的形成与排出教案(表格式)2023-2024学年度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5-04-30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987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4.11.2,七年级,生物学,北师大,学年度,2023-2024
  • cover
第2节 尿的形成与排出 课题 尿的形成与排出 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概述肾脏的结构以及肾脏与尿液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3.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重点 1.肾单位的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教学难点 对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理解。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1:同学们每天都会排尿,尿是如何形成的呢 尿的形成与哪些结构有关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尿的形成与排出。 导入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途径,其中绝大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形成尿液,并通过泌尿系统排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尿的形成与排出。 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一)肾脏的结构 1.出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认识泌尿系统各器官,请学生进一步推测尿液形成是在什么器官完成的,得出肾脏是尿液形成的主要器官的结论。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猪或羊)的肾脏 (1)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每组同学桌面有一个解剖盘,里面放的是已经纵剖开的新鲜动物肾脏,对肾脏的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注意动物肾脏颜色及肉眼看到的结构差别,并根据课本中所示问题进行分析讨论,结合课本中的肾脏的纵剖面横式图得出结论。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顺序:皮质→髓质→肾盂。 (2)结果交流:全班范围内交流实验结果,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在发言中统一认识、明确知识,使观察到的内容系统化。教师注意倾听,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列表展示等个性化作品或创新性思维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如:肾脏的皮质为什么颜色深 髓质的颜色为什么浅 学生可能猜测与血管的分布有关。 3.肾单位的结构 (1)出示肾脏的外形图和肾脏的剖面图。教师讲述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明确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备注 (2)出示肾单位的放大图。学生独立对课本中的文本和图片资料进行研究,认识并记忆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和名称,初步理解其功能。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请同学对照课件所示肾单位模式图给大家介绍肾单位的结构,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又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教师注意提醒学生将微观的肾单位和宏观的肾脏充分联系,以便理解记忆肾单位各部分在肾脏的分布。 (3)深入探究:师生共同探究肾单位的各部分结构特点和血液循环特点。 ①肾小球:出示肾小球的放大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肾小球的结构,明确肾小球实际上就是一个毛细血管球,此处的毛细血管比较特殊,两端都与动脉相连。课件出示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放大图,学生仔细观察可见毛细血管壁的特殊性。 ②肾小囊:出示肾小球、肾小囊放大图,学生读图观察肾小囊的结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端包围着肾小球,一端与肾小管相通;囊壁很薄,肾小囊外壁和内壁中间有一空腔。 ③肾小体:出示肾小体的放大图,学生读图体会肾小球与肾小囊之间的关系,即肾小球与肾小囊紧贴在一起,连成的一个整体称为肾小体。出示动画:肾小体内的液体流动情况,明确肾小球内流动的血液从入球小动脉进来,从出球小动脉出去。肾小囊内也有液体流动着,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得出结论,肾小囊内的液体是从肾小球内渗透出来的,因为毛细血管壁上有小孔。教师提示学生回忆以前所学毛细血管的特点,即管壁薄、管腔小、管内血流速度慢等。 ④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分布在皮质和髓质内。肾小管周围缠绕着由出球小动脉分支所形成的毛细血管网。 4.想一想,议一议:血液在肾单位中的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明确流动方向: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肾静脉。 (二)尿液的形成 1.教师提出:尿是在肾单位中产生的,同时再次强调,生物体的结构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