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83251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0-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2次 大小:2187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中外,必修,2019,统编,学期
  • cover
两次鸦片战争 一、选择题 1.(2023·江苏盐城)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新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殖民地。据此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 ) A.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B.对商品市场和原料市场的渴求 C.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落后 2.(2022·全国甲卷)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3.(2020·浙江高考)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努力走出天朝上国的幻梦 D.对司法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仍懵懂无知 4.(2023·河南郑州统考一模)1848年,徐继畬在刊行的《瀛寰志略》中感叹西方富强,认为商业贸易可致国家强盛;对他们的政治制度充满钦慕,赞扬西方强国的民主制度及开创者。这说明他( ) A.旨在引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属于早期维新派的代表 C.是当时理性看待西方的先驱 D.冲破了中体西用的束缚 5.(2023·安徽联考)鸦片战争后,洋货的进口虽已不断增加,而主要如洋布等所侵占的是大中城市市场,尚未能深入农村。当时深入农村的只有在非植棉地区的洋纱以及洋铁和洋油、洋针等少数品种,所排挤的也是原来的土铁、土钢、制蜡、榨油等手工业的商品,对手工业的破坏,一般只限于城镇手工业。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列强要求修改条约缘由 C.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加快 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加深 6.(2023·江苏南京)晚清时,我国海防从“该夷傥有近岸相逼之事,即著并力击退,不可入洋究追,误中诡计……”到“若各能制造大号战船,多安炮位,度其力量与逆夷外洋接仗,上之足歼丑类,次亦不失为尾追牵制之计”。此变化说明了( ) A.清朝主动回应对外敌入侵 B.海禁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C.中国近代海权意识的萌发 D.海防重心在御内而非防外 7.(2023·山东潍坊)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指出一味强调陆守,以守为战,“譬如两人对弈,人行两步,而我行一步,其胜负尚待问乎?”“徒守于陆,不与水战,此常不给之势”。这表明林则徐( ) A.学习西方科技实现自强求富 B.已摒弃夷夏观念开眼看世界 C.要求军事改革应对边疆危机 D.萌发海防意识抵御外来侵略 8.(2023·山东淄博)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畬的《瀛寰志略》等一批地理著作相继问世,地圆说、南北极、经纬度、五大洲和四大洋等地理知识得以传播。这些地理著作( ) A.体现了“师夷长技以求富” B.标志着近代国家意识的确立 C.传播了西方民主共和理念 D.有利于开阔人们的国际视野 9.(2023·广东期末)鸦片战争前,《泰晤士报》对华报道重点从“经济”和“法律”两个维度出发,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残暴”“无法制”的异质经济体,而在此过程中,中国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这种报道( ) A.反映了中国的真实状况 B.加剧了中英之间贸易摩擦 C.助推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D.推动中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10.(2023·广东汕头)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巨物,亚洲最大一个封建制度的堡垒。但是英国兵轮撞倒了堡垒的一壁。从此,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