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92530

第7课《实践出真知》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课堂精品课件-【中职专用】《哲学与人生》

日期:2024-11-27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700860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课件,专用,中职,课堂,精品,7课
  • cover
(课件网) 教学课件 基础模块 哲学 与 人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认识的获得离不开实践,人类是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人类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怎样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增长才干,提升创新创造能力。 前言 实践出真知 创新增才干 第三单元 第7课 实践出真知 李时珍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到很多地方搜集药物标本。他遍尝百草,还经常以身试药,有好几次都差点中毒身亡。经过不懈努力,李时珍终于完成了 190多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我们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呢?学习本课,我们将了解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懂得为什么要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导语: 0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 目 录 第7课 实践出真知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一部分 阅读与思考 20世纪60年代,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袁隆平开始了杂交水稻研究。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育种优势。袁隆平和团队成员经过实验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育种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为此,袁隆平辗转全国各地,经过多年的杂交种植研究,成功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研究出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刷新了全世界对杂交水稻育种的认知,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为解决中国和全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通过实验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的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思考问题 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 解析: 袁隆平和团队成员常年的农学实验、杂交种植、育种实践是杂交水稻育种认知的来源。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获得关于客观事物的认识。离开实践,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班超传》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认识途径 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通过实践获得 通过学习知识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实践 注意: 1.认识的来源唯一,认识的途径多样 2.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微视频 中国航天发展史 观看视频 思考:1.中国航天发展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为认识提供新工具,弥补人类认识器官的不足,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还改造着我们的主观世界,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身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从而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不能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而实践具有把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的特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从而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认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人士的观点 科学理论。。。 本身无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客观 事物 本身不能 “自言其明” 实践 能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与实践所产生的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的正确性 相关链接 20世纪初,西方有学者断言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对此,李四光的回应是“让事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