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5 月 南京市建邺区初三一模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 8页,共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题卷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 一(28分) 初中生该具备哪些认知世界的体验?学校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你所在的小 组积极参与,你帮助整理资料。 “初中生体验清单”资料探究 关 A. 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作家到群众中去~生活。 键 词典 有了孩子之后,它才深深~到了父母的艰辛。 词 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 7 版) 体 B. 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历、经验:咀嚼.品味文学作品,读者的所网络 验 得会因~的不同而有变化。补充 (摘自“百度百科”) 结论一:“初中生该具备哪些认知世界的体验”中“体验”一词的语境义应为以上两个 选项中的 ▲ 。 ① 材 料 网络 搜 搜索 ② 集 ③ 九年级语文 第 1 页/共 8 页 古诗 中的 体验 书籍 查阅 名著 中的 体验 同学 问题:请问在初中其他学科的学习生活中,你最骄傲的一次体验是什么? 采访 ▲ 结论二:整理“体验清单”非常有趣,它 ▲ 可以记录生活点滴, ▲ 能够加 深你对点滴小事的感悟。 1.根据句意,写出“网络补充”中“嚼”字的读音。(1分) 2.在结论一的横线处选填正确的释义(填序号)。(2分) 3.发现并修改“网络搜索”结果①中的两个错别字。(2分) 4.“网络搜索”的结果②属于无用信息,在搜索栏中增加以下哪个关键词可使 结果与主题最.贴切。( ▲ )(2分) A.世界 B.认知 C.初中生 5.在“古诗中的体验”(1)-(6)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内容。(6分) 6.仿照“名著中的体验”,结合初中 36 本名著,写出你的阅读体验。(6分) 7.回答“同学采访”中的问题。(2分) 8.结论二的空格处应填写下面哪组关联词,选择并写出理由。(3分) A.不仅 还 B.既 又 9.本组的陆博同学因故未能参加活动,你作为小组代表向他简.要.复.述.本组的资 料探究过程。(4分) 九年级语文 第 2 页/共 8 页 二(38分) (一)古诗文阅读(13 分) 【甲】赠高竹有外侄① [宋] 叶适 娶女已为客,参②翁又别行。 相随小书卷,开读短灯檠③。 野影晨迷树,天文④夜照城。 须将远游什⑤,题寄老夫评。 (选自《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卷网-,2015 年版) [注释]①外侄:女婿。高竹有是诗人的女婿。下文的“翁”“老夫”都是指诗人自己。②参: 参拜行礼。③灯檠(qíng):灯。④天文:月亮星辰之光。⑤远游什:游学途中写的诗文。 【乙】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 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①,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 而有志乎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夫子②,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 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③。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 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 可以不游也!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 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 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 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选自《金元文选》,人民文学-出卷网-,2021 年版,有删改) [注释]①“不出户”二句:语出老子《道德经》。下文“老氏”指老子。②夫子:指孔子。下 文“圣人”亦指孔子。③“适周”四句:孔子曾到周向老子问礼;后在齐听到虞舜时的音乐, 三月不知肉味;最后从卫国回归鲁国,整理出《雅》《颂》这类高雅乐曲。 10.对诗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甲诗中的“小”不是指书卷的尺寸较小,而是表明游学所带的书卷不多。 B.甲诗的结尾,诗人语气殷切,希望女婿将游学途中写的诗文寄给自己评赏。 C.乙文中对于“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