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199432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13 《撬重物的窍门》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2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2155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撬重物的窍门,教学设计
  • cover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撬重物的窍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杠杆的结构,发现用杠杆撬起重物可以省力。 科学思维:过辨析生活中的杠杆,了解杠杆有省力的、费力的和为什么要用到费力的杠杆。 探究实践:通过利用平衡尺研究如何才能平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杠杆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条件。 态度责任: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平衡尺研究杠杆的秘密。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能够辨别杠杆中的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跷跷板图片,提出真实问题情境:我们经常玩跷跷板,一般是两个小朋友玩,如果一个大人和一个小朋友玩,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分析下是什么原因呢? 预设: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重量不相等或者两边高低不同 2.谁能帮帮他,让他能把大人翘起来呢? 预设:①让爸爸靠前点 ②让小朋友坐的远一些 ③增加小朋友 3.提问:同学们刚才想了很多方法,都很棒!这是你们的猜想,你们觉得应该怎么验证? 预设:做模拟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情境性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创造知识。 (二)认识杠杆结构 1.出示平衡尺,它和跷跷板之间什么特点?我们就用它来模拟跷跷板。 预设:结构相似,两边距离相等。 2.仔细观察跷跷板,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 预设:都有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 3.一根旋转的硬棒,硬棒可以绕着这个点转动,这个点叫做支点,这就组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装置,像这种装置我们称之为杠杆。 4. 谈话:要判断是否为一个杠杆,必须有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5.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在这根硬棒上,成人的位置是阻碍我们转动的点叫做阻力点,小朋友用力的点就是叫做用力点。 设计意图:认识杠杆的结构,杠杆的三要素: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三)模拟跷跷板翘动成人 1.过渡:接下来我们就来使用平衡尺验证。 2.认识平衡的使用方法:使用前我们调节平衡螺母使平衡尺保持水平状态。一般把阻力点放左边,用力点放右边,挂2个钩码表示成人,用1个钩码表示小朋友,试一试,如何就能把成人翘起来。 3.出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完成试验单。 学生活动:完成实验,并填写活动记录单。 4.汇报:挑战成功的组请迅速将你们的平衡尺展示在讲台上,并给其他同学说说在什么情况下,轻的小朋友能把重的成人撬动呢? 5.总结:平衡状态和两边的距离有关,看来小朋友远离支点,或者让成人靠近支点就能让小朋友翘动成人了。 6.过渡:用一个小朋友就能翘动一个大人,我们可以说利用杠杆可以(省力),你知道如何判断的吗? 7. 让用力点离支点距离越近呢?可能需要多少个钩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撬重物的窍门。 设计意图:做模拟实验,初步认识平衡尺,了解改变位置或者重量可以改变平衡尺的状态。 (四)用平衡尺研究杠杆 1.当我们通过体验得出的答案无法令人信服时,我们还可以通过收集数据来证明,让数据帮我们说话。我们借助平衡尺来探究杠杆的秘密吧! 2.挑战性的任务:如果在支点左侧 8厘米处挂 2个钩码,那么在右侧4厘米、8厘米、16厘米处挂钩码,观察需要多少个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 3.如果在支点左侧 10 厘米处挂 2 个钩码呢?在右侧怎么挂钩码才能使平衡尺平衡?先预测再操作。 4.实验前你觉得应该注意什么?出示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完成实验报告单。 预设:①实验前要注意保持水平位置 ②实验时需要小组合作。 ③要注意观察,完成实验单。 5.提问:你们发现了杠杆省力的秘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记录单? 建立格式:我们的证据是什么?我们的结论是什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