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青纱帐—甘蔗林 郭小川 郭小川,原名郭恩大,1919年9月2日生于河北丰宁。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1年到延安马列学院文艺理论研究室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丰宁县县长、《群众日报》副总编辑。1949年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秘书长。 出版诗集有《平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月下集》、《甘蔗林———青纱帐》等。 作者介绍 《甘蔗林———青纱帐》写于1962年的3月至6月。由于“大跃进”的错误和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6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时又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这对全国人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 1962年初,郭小川来到厦门,他站在香甜的甘蔗林里,联想到远在千里的北方的青纱帐,回忆起青年时期参加八路军,在青纱帐里打游击的战斗经历,曾经战火般严峻艰辛的岁月顿时涌上诗人的心头。诗人体味了困难和斗争,胜利和欢乐,领悟了其中深刻的道理。如诗人自己所说,《甘蔗林———青纱帐》便是“表现了我对克服困难的信心”。 整体感知 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做到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示范朗诵 赏析诗歌 这首诗,作者巧妙地将青纱帐和甘蔗林这南北互不相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 思考:青纱帐和甘蔗林分别象征什么? 甘蔗林: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幸福生活的象征; 青纱帐:昔日艰辛的革命斗争岁月的象征。 赏析诗歌 分析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 对比 对偶 风暴是一样地雄浑呀,雷声也一样地高亢, 无论哪里的风雷哟,都一样能壮大我们的胆量; 太阳是一样的炽烈呀,月亮也一样地甜畅, 无论哪里的光华哟,都一样能照耀我们的心房。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满怀凛冽的白霜;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大气的芬芳!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雾的苍茫! 赏析诗歌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作者巧妙地将青纱帐和甘蔗林这南北互不相属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并赋予深刻的象征意义,相互映衬,体现了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内在联系,歌颂了继往开来、代代相传的革命传统,抒发了对老一代永葆革命青春,新一代健康成长,新老两代并肩战斗,建设和保卫祖国的欣慰之情。 甘蔗林:象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幸福生活 青纱帐:象征昔日艰辛的革命斗争岁月 总结诗歌 《甘蔗林———青纱帐》以北方、南方的空间区别表示着过去和现代的时间跨度,从南方的甘蔗林想到北方的青纱帐,从和平时期推到了战争岁月,表达了对过去峥嵘岁月、青春生活的追忆和怀念,更表达了在今天仍要发扬革命传统、战斗精神,以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前进的豪情壮志。 课后作业 以各种朗诵形式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青纱帐 甘蔗林 看见了甘蔗林,我怎能不想去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啊,你至今还这样令人神往; 想起了青纱帐,我怎能不迷恋甘蔗林的风光! 南方的甘蔗林哪,你竟如此翻动战士的衷肠。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梦想……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染上战斗的火光! 哦,我的战友、我的亲人、我的兄长…… 无不在北方的青纱帐里浴过壮丽的朝阳! 哦,我的歌声、我的意志、我的希望……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生出翅膀! 哦,我的祖国、我的同胞、我的故乡…… 好像都是在北方的青纱帐里炼成纯钢! 这里却是南方,而不是遥远的北方; 北方的高粱地里没有这么甜、这么香! 这里却是甘蔗林,而不是北方的青纱帐; 北方的青纱帐里没有这么美,这么亮!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满怀凛冽的白霜;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大气的芬芳! 北方的青纱帐哟,常常充溢炮火的寒光; 南方的甘蔗林呢,只有朝雾的苍茫! 北方的青纱帐哟,平时只听见心跳的声响; 南方的甘蔗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