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40838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二《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2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10次 大小:118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中职,语文,高教,2023,基础,模块
  • cover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并领会其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 2.通过游说成功探讨其背后的非语言因素———礼”,行事的准则,提高思辨能力。 二、导入 学校衡远文学社团准备开办一次“领略外交风采,赏析言辞之妙”的活动。2311班同学作为全体参与者,决定选择《烛之武退秦师》作为案例代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完成节目的准备工作。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活动一 这篇文章历来是以烛之武作为主角来研读的,但是除了烛之武之外,文中还有另一个熠熠生辉的人物,他在文中只说了一句话,却有人认为这句话起到了“一言而可以兴邦”的作用,顺利地让郑国转危为安了。 明确:“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国危矣” 思考: 1.从“国危矣”这三个字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2.当时的郑国处于怎样的形势之下? 3.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 明确: 1.郑国危在旦夕,痛心。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3.(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 (2)补充资料一:三十六年,晋公子重耳过,文公弗礼。文公弟叔詹曰:“重耳贤,且又同姓,穷而过君,不可无礼。”文公曰:“诸侯亡公子过者多矣,安能尽礼之!”詹曰:“君如弗礼,遂杀之;弗杀,使即反国,为郑忧矣。”文公弗听。 (3)补充资料二:在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协助楚国,楚国失败后,郑国感觉形势不妙又加入晋国同盟,后又参加晋文公的践土之盟,因而结怨于晋。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思考: 请为文中人物对话补写体现情态或心情的字词,并借此谈谈人物的形象。 (烛之武) A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郑文)公 B 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 C 许之。 明确:A项,依据内容揣摩烛之武的心情比较复杂,有委屈、牢骚、埋怨、不平等,学生给的出“愤然”、“哂之”“忿然”“躬身”等,最终选择了“忿然”。 B项,给出答案有“急、谢、愧、悔”等 C项,给出答案有“毅然、默然、喟然”等 总结:郑伯———善于纳谏,知错能改,善于言辞 烛之武———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二)课堂活动二 思考: 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君的? 梳理烛之武游说的层次,说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退秦师的?总结游说方法。 层次 劝说托词(原文) 劝说技巧 第一层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主动示弱,以退为进 第二层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阐明利害,晓之以弊 第三层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替秦着想,诱之以利 第四层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第五层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总结: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1.逻辑清晰 2.切中要害 3.语言适当 (三)课堂活动三 环节一 以读带悟 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外交精神”。 (朗读注意语气)秦、晋围郑(尊敬的语气),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谦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稍作停顿,留给对方思考的空间)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义愤填膺)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明确烛之武形象特点: 辩士 机智善辩 心思缜密 不卑不亢 侃侃而谈 胸有成竹 洞若观火 环节二 以悟带思 如果你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