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 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 一、教材分析 《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 学习本文,我们要注意概括刘和珍的有关事迹,梳理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同时,对文中的语句反复品味,感悟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二、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梳理文章的脉络。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解文中作者的复杂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深入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文化传承与理解:讨论爱国青年的高尚品格和人生追求,探究他们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注意概括刘和珍的有关事迹,梳理情感发展脉络,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同时,对文中的语句反复品味,感悟其中的思想和情感。学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深入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句子,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难点:讨论爱国青年的高尚品格和人生追求,探究他们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提问讨论法、分析总结法。 五、课时安排 2 课时。 实施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当代诗人臧克家《有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 二、作者简介 (一)鲁迅其人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青年时代,深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其作品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封建制度进行猛烈的揭露和抨击,莫定了其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他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二)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16 部)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将“租”与“界”的“禾”与“田”去掉,即不愿将“禾”“田”让给帝国主义。二字形象地讽刺了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半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