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核心概念】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与要求】 1.2 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⑥描述自然界中氧、碳循环,了解温室效应加剧等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了解氧循环和碳循环;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及其利弊。 2.科学思维:通过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危害的学习,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探究实践:学会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并能通过用简单的实验来模拟复杂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去解释自然现象。 4.态度责任:通过对氧循环了解,树立物质是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建立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增强可持续性发展和环保意识;同时树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思路】本节课分为氧循环和碳循环两大部分并拓展了臭氧与温室效应的一些知识。这是在学习了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基础上的后续,氧循环与碳循环均分别通过其循环途径作出其循环图示,其中碳循环是在氧循环基础上进行介绍,扩展由于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温室效应,故而将本节课的内容完整联系起来,通过学习使学生对碳-氧平衡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观看“普利斯特实验“的视频。 没有植物时,蜡烛不能持续燃烧和小白鼠不能正常生存?放了植物光照下,蜡烛不熄灭和小白鼠能生存,这是为什么? 用视频来引出知识的生长点。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情景展示] 观察实验并记录现象。 记录:A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比B钟罩内蜡烛熄灭的时间_____。 [问题探究] B钟罩内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来自哪里?从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B钟罩内蜡烛燃烧所需的氧气来自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实验说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但同时也消耗了二氧化碳。 [继续探究] 为了让B钟罩内蜡烛能较长时间地燃烧下去,在设置实验时,应注意什么?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B钟罩内蜡烛能较长时间地燃烧,说明需要较多的氧气,这就需要更多的植物在较强的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氧气。所以多放一些生长旺盛的植物,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情景展示2] [问题交流] 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大自然中,消耗氧气的途径主要有生物呼吸、燃料燃烧、微生物氧化分解,产生氧气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自然界存在一种重要的物质循环———氧循环: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由于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等减少,但又会随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讨论,来说明植物对维持空气中的氧气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观察上图,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有哪些途径?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微生物的氧化分解等过程,被重新释放出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保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维持了整个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继续探究] 现代工业迅速发展,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燃料。这对碳循环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大幅升高,破坏自然界的平衡,带来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巨大的自然灾害。 通过学习,应树立碳氧平衡的科学观念。 温室效应 [情景展示] 取2只塑料杯,各装清水,在1只盛水的塑料杯上盖一块玻璃片。把它们同时放在太阳光下晒1 h左右,然后分别测量水温:盖玻璃片的杯内的水温高。 [问题探究] 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交流] [归纳提升] 盖玻璃片的杯内的水温高,是因为有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