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重点实词、虚词, 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 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 法的作用. 3、了解背景,理解作者在文 中寄寓的情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道出了西湖的美,西湖的雪景更美。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共同欣赏张岱笔下西湖雪景的魅力。 激情导入 张岱,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清兵南下灭亡明朝,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可后来失败了。于是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擅长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1、简介作者 文学常识 1、读准字音 更有此人 喃喃 拏一小舟 吟读,感知画面美 gèng ná nán zhēn sōng cuì hàng dàng 崇祯 雾凇 毳衣 沆 砀 更定 长堤一芥 强饮 铺毡 Gēng dī jiè qiǎng zhān 3、听老师朗读课文,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自由朗读,读出 画面美 5、学生朗读,读出 情感 吟读,感知画面美 1.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细读,感知意境美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 解难, 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2、对照注释,疏通文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是日更 定矣, 余拏一 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定,完了,结束。) (撑,划) (鸟兽的细毛) (白气弥漫的样子) (全) (小草,草棍) (动词,下大雪) (罢了) (都)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边。大雪下了三天,湖中游人与鸟声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时,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交融在一起),上下全白了。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长堤后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船,船中央的两三粒人景罢了。 细读,感知意境美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 更 有痴 似相公者! ” 细读,感知意境美 (再,还) (酒杯) (客居此地) (还) (尽力) (等到) 译文: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童子在烧酒,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回答说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等到我回来下了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 细读,感知意境美 (1)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 是日更定矣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文言知识积累 (古义:我。今义: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