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速度、时间和路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 教学难点: 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品。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前调查学生或者学生的家人接收快递的情况。 师:我们所购买的各式各样的商品是怎样来到我们手中的呢? 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谈到快递等等。 师:其实物品在到达我们手中之前是需要经过一系列准备的,其中快递也是物流的一种,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把物品运送到物流中心,所以那里每天都车来车往。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内容。(出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情境图,在车来车往的物流中心这里出现了哪些交通工具?(出示图一) 生: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 师:你能根据情境图找出数学信息吗?学生读摩托车、大货车、小货车信息的同时,教师利用触发器动态显示课件。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1 :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预设 2 :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 预设 3 :东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问题 1:摩托车平均每分钟行驶 900米, 从车站出发经过 8分钟到达物流中心,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师:仔细读题,想一想求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就是让我们求什么? 生:求 8个 900是多少? 师:很好,如何列算式? 生:900×8=7200(米) 师:这是应用题不要忘记书写单位和答。(板书 900×8=7200(米)) 问题 2:大货车每小时行驶 65千米,从西城行驶了 4小时到达物流中心,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 师:仔细阅读条件和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如何列式? 生:就是求 4个 65是多少。列算式就是 65×4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列竖式求出结果。 生:结果是 260千米。 问题 3: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 75千米,从东城出发,经过 4小时到达物流中心,那东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呢? 师:如何让列算式解答? 生:75×4=300(千米) (二)抽象概括,建立基本数量关系模型 师:这些问题简单吗?那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你们发现什么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了吗? 生:问题简单,但没有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师:没有发现没有关系,我们先把刚才解决 3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请看课件。(出示课件) 师:我们在求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时,用每分钟行驶的 900米×8分钟=7200米。求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时,用每小时行驶的 65千米×4小时=260千米。求东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时,用每小时行驶的 75千米×4小时=300千米。 师:所以这里的 8分钟,4小时叫做什么? 生:时间。 师:求出来的 7200米,260千米,300千米叫做什么 生:路程。 师:很好,那像每分钟行驶 900米,每小时行驶 65千米,每小时行驶 75千米,我们就叫做速度。 师:通常情况下,我们把速度(每分钟行驶 900米),写作:900米/分(板书),读作:900米每分,表示每分钟行驶 900米。那你现在认识速度时间和路程了吗? 生:认识了。 师:请同学们找出图片中的速度,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写一写。(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棒,我们现在已经认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