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84609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176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
  • cover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认读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掌握游记散文的特点,明晰本文以游踪为线索的写作结构。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分析,学会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理清作者的游踪,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赏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2. 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在描写景物过程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考。 引导学生感悟自然的伟大力量,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我国第一大河流是哪一条河吗?(长江/图片展示) 大家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文字内容具体介绍) 万里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千百年来,长江源头像谜一样萦绕在人们心头,一代代华夏儿女一直在苦苦寻觅这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尚书 禹贡》中说岷山导江”,把天府之国的岷江、嘉陵江当作万里长江的源头。徐霞客在《水经注》中说古丽水(即金沙江)为长江上源。直到20 世纪70年代,中国长江考察团经过艰辛的实地考察,才真正探查清楚了伟大长江的正源--沱沱河。 沱沱河发源于各拉丹冬雪山的姜古迪如冰川。“各拉丹冬”是藏语译音,它在藏语中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 因为对神秘的长江源头充满向往,作者跟随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为我们揭开了各拉丹冬的神秘面纱 2.作者介绍 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卷网-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 《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走过西藏》等。 3.写作背景 1987 年 3月上旬,作者随电影摄制组来到各拉丹冬,克服了寒冷、高原反应、摔伤骨折等各种困难,坚持随大部队游览了长江之源—各拉丹冬,回来后写下了这篇散文。这篇散文描绘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最色,表达了作者自己深沉的思考。 4.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黧黑(lí)棱角(léng )砾石(lì) 骤然(zhòu)虔诚(qián)蠕动(rú) 腈纶(jīng )敦实(dūn )消长(zhǎng ) 接踵而至(zhǒng )熠熠烁烁( yì shuò) 蠕动: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敦实:粗短而结实。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风云变幻:风云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定。 熠:形容闪光发亮。懈怠:松懈懒惰。 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 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游记,并找出作者的游踪线索。 主要内容: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奇异景象,如冰塔林的神奇与壮美,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也描写了作者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不适和内心的感受。 游踪线索:作者先是来到各拉丹冬脚下,然后进入冰塔林,在冰塔林中艰难行走,最后抵达冰窟。 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把读者带入到了这片神秘而又壮丽的土地。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括介绍各拉丹东的地貌和气候特征。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写作者陪摄制组去考察各拉丹东,主要描绘了奇异壮美的冰塔林,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部分(第 12-15 自然段):写作者再次去冰塔林所见,揭示这里是长江的源头。 3. 精读课文,赏析美景(20 分钟) 默读课文,找出井勾画表现作者游览过程中身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