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298462

16.《阿房宫赋》《六国论》联读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3675069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3-2024
  • cover
(课件网) ———《六国论》《阿房宫赋》联读 ——— 探究治国得失 感知良士情怀 壹 回顾相关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学习借古讽今的讽谏艺术。 贰 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叁 学习古代良臣贤士讲责任、敢担当、心怀天下的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目标 回顾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活动一 “赋”,是古代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阿房宫赋》通过描摹事物来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了解“赋”和“论” “论”,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长于析理。“论”又分为两种:政论和史论。本文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历史,总结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方面的借鉴。 描写铺叙 议论 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阿房宫内美人珍宝 由描写转为议论 总结教训警示当世 珍宝之富 借古 讽今 阿房宫赋 楼阁纵横 歌舞不绝 规模宏大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美人之多 戒奢爱民 对比事例 《阿房宫赋》“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递进 (第四段)(借古) (第五段)(借古) 总分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并列 赂秦 力亏 弊在赂秦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不赂者以赂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六国论》“史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思路逐步展开论述。 析原因, 探治国得失 活动二 (1)两位作者的观点各自在文章的第几段? 在《阿房宫赋》最后一段,在《六国论》的第一段。 (2)背诵 齐背《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和《六国论》的第一段,提炼作者观点。 “不爱其人” “以地赂秦” 杜牧和苏洵这么归因的依据在哪里?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填入表格。 《六国论》 灭国原因 不爱其人 以地赂秦 《阿房宫赋》 依据 《六国论》 灭国原因 不爱其人 以地赂秦 《阿房宫赋》 依据 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2.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4.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六国论》 灭国原因 不爱其人 以地赂秦 《阿房宫赋》 依据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数火、薪不尽,火不灭。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 联背景, 悟创作意图 活动三 写作背景 阿房宫赋 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唐敬宗十五岁继位,在位期间,耽于玩乐,不爱理政,因此在位三年即为宦官刘克明所杀害。作者预感到唐王朝局势危险,借写秦因修建阿房宫,挥霍无度,劳民伤财,终至亡国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唐朝的当政者要以古为鉴,不能落得“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结局。 写作背景 六国论 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阅读《阿房宫赋》与《六国论》,结合写作背景、文章体式及文章内容,感受两篇文章的说理情境。 文章体式 文章观点 针对问题 作者身份 写作对象 《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