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06902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11-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8次 大小:118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
  • cover
《庭中有奇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回顾《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吟咏本诗,最好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结合声韵分析理解诗意。 4.积累意象典故,明确主题。 教学重难点 1.回顾《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吟咏本诗,最好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3.结合声韵分析理解诗意。 【教学方法】 1.吟诵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提问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太子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昭明文选》时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作为组诗看待。是一部五言诗选集,其把用诗的首句作标题作为惯例。 二、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1.听吟正音,明确读音。 明确:遗读wèi,译为给予,馈赠。 2.自主读诵,熟悉内容。 结合吟诵符号谱,按照吟诵规则依字行腔,依义行调,入短韵长自主读诵或吟咏,熟悉诗歌内容。 3.再次听吟,尝试齐吟。 结合吟诵文字谱,跟吟齐吟全诗,进一步熟悉内容。 4.结合声韵,分析理解内容 明确:堂前院中有一株新奇的树,翠绿的叶子之中开放着繁盛的花朵。 我攀着树上的枝条折下最美的那朵花,想赠送给我日夜思念的人。 花的清香浸染了我的衣袖,可惜山遥路远却不能送达。 这花又有什么珍贵呢?只是感叹我们分离得太久了。 参考声韵分析: 这首诗的韵脚是“滋”“思”“之”“时”四字,押的是平声“支”韵,韵母是“i”,多有扁平、延展、细长之意。这首诗的韵字拖长,有一种思绪绵延的感觉。 首句,“庭”,堂阶前的院子,既表明了的地点,又暗示了主人的身份,是在自己的家中。因此,主人公是一位丈夫远行在外的女子。“中”字拖长,会给人一种庭院比较宽阔的感觉。“奇”,珍贵新奇的意思,“奇树”二字读高,强调出是一棵一株珍贵新奇的树。 第二句“绿”是入声字,有突出强调庭中树木的繁茂之意;“发”是入声字,读高强调鲜花怒放的状态;华,指花,拖长,给人中繁花似锦的感觉。滋,就是指繁盛的意思,拖长更显现出这种绿树之上繁华茂盛的感觉。 第三句“攀条”,高音强调出是在那里攀引枝条,表明了主人的动作。“折”是入声字,读得快速,强调折花的速度之快;“荣”也是“花”的意思,拖长,表明主人可能摘了不止一朵花。 第四句,将字高音强调出主人折花的目的,将要,即将做的事情。遗,音wèi,读高,强调出要给予,馈赠这个动作。“所思”二字拖长,可见女主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延绵不断。 第五句,馨香二字,意寓真挚纯洁、寄托深切的思念,拖长给人一种思念绵延不绝之感。盈,拖长,让人感觉思念充满了整个衣袖,化无形为有形,让人深切的体会到女主人的思念之情。 第六句“路远”二字拖长,给人一种路途遥远,一眼望不到头之感。“莫”是入声字,读高强调一种无力感;致,读高强调出送达。加上一个“莫”字,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无法到达的无力感。“之”字拖长,更是一种永远也到达不了之感,还有一种这个人距离自己太过遥远的感觉。 第七句“足”入声短读,一种哽咽之感,这有什么值得宝贵的呢?妇人的痛苦之情跃然纸上。 第八句“但”读高,强调只,仅仅。 “别”是入声字,读短,有一种哽咽之感,强调思妇强烈的怀人之情,痛苦进一步加重。而经时二字拖长,有一种历时很久,无法完结,绵延不绝之感,更加体现出了妇人强烈的怀念之情。 三、掌握修辞,明确主题。 1.掌握修辞手法。 明确: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托物起兴和衬托。“庭中有奇树,绿树发华滋”一句,以“庭中奇树”起兴(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以“花”比人,衬托出思妇的内心世界。一方面,花开得茂盛,衬托出思妇内心的孤独无依;另一方面,花最终会凋零,也表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