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 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之路的意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课本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正确地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写法上的异同。 三、教学设想 本诗为外国作家作品,哲理意味浓厚,在象征意义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很难准确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就难以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以及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继而感知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本诗哲理意味浓厚,学生单纯的通过阅读感知诗歌所蕴含的哲理是比较有难度的,加之学生平时接触学习到的外国作家作品有限,思维不够开阔,在意蕴理解方面还是存在困难。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年—1963年)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之为“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著名诗集有:《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诗歌全集》。 2.介绍背景 《未选择的路》的灵感来自作者罗伯特 弗罗斯特对他在英国最好的朋友爱德华 托马斯经常做的一件事情的善意玩笑。弗罗斯特经常与托马斯在乡间散步,托马斯不停地想要选择一条可以向他的美国朋友展示某种奇异的植物或者奇特的风景的路。但是,每次散完步,托马斯都要为做出的选择后悔,为如果他们选择“更好的”方向就可以向弗罗斯特展现的那些事物而长吁短叹。从这种为本来可能发生什么的长吁短叹中弗罗斯特悟到了一些东西。这种行为方式是弗罗斯特从不选择的道路,是他学会避免的道路。因此,在他作为一个成功的、新近被发现的诗人回归美国后不久,当他想起这件事情时,弗罗斯特装出自己就是爱德华 托马斯而写出了《未选择的路》。 三、诵读训练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涉(shè)足 伫(zhù)立 萋(qī)萋 幽寂(yōu jì) 延绵(yán mián) 2、读出节奏 齐读 (两节诗歌,读完一节,停顿,然后,再读第二节,就把诗歌的层次脉络读清楚了。) 3、教读 明确:这首诗的旋律,平稳、深沉、忧郁的,接着是乐观、亮丽的。 4、小组pk读,让学生自己朗诵,进一步激发情趣。 5、全班合作读(配乐)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