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666277

专项09 记叙文阅读(附答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测试专项训练(全国版)

日期:2025-04-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9次 大小:3853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专项,八年级,全国,训练,测试,期中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09 记叙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这把干柴 ①在外地工作的时候,母亲在给我的信中说:“留给你的一树李子,熟透了,一个一个落到地上,最后一个都落了,你还没回来!” ②我仿佛看到母亲站在那李子树下,忧伤地捡起最后一个李子,内心该是怎样的落寞和荒芜!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佝偻着的身影,那一把我赖以取暖的干柴。 ③终生的劳碌让母亲驼了背,这一点和外婆很像,外婆老的时候,腰弯得厉害,随时都有吻到脚背的可能,看上去,仿佛一个悲伤的句号。如今,母亲也在通往“句号”的路上。母亲这一生,承受着多少失望,又扶着多少希望,倚在风雨飘摇的门框,望着我们回家的路啊! ④我为何不能早一点迈进她的门槛儿? ⑤小时候的深秋,母亲常常带着我去郊外割荒草回家做引火柴,那时候母亲力气很大,腰也不驼,所以她的柴火总是很大的一捆,母亲扛在肩头一点儿也不吃力,甚至不妨碍和我玩耍。没想到,很多年后,能让我最确切地形容母亲的词汇,竟然就是这把干柴。 ⑥母亲扛着家的重担,也扛着一家人的暖,因为爱,那担子再重,她都不忍换一下肩膀。母亲低眉顺眼了一辈子,只为了给家的灶膛里添一把柴。 ⑦母亲孤单的背影是我眼中的繁华。以此为枕,“推开”一个又一个清晨。任我怎样在梦里奔腾,也走不过她目光里的哀凉。 ⑧没有玩具,母亲给我们做。缝沙包,扎毽子,用硬一点的纸画扑克,我们的童年其乐融融。贫穷让我们消瘦,却并未让我们晦暗,为了在风中唤醒一盏灯笼,母亲耗尽了整整一生的火柴。 ⑨母亲骨子里是个浪漫的人,但凡父亲单位里发了电影票,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北风呼号,她都会领着我去看。我记不住片子的内容,却记住了母亲的怀抱,那种温暖让人贪恋,往往电影还没看完,我就睡着了。回去的路上,母亲叫不醒我,只好背着我,怕我感冒,就用她的外套蒙着我的头,自己穿着单薄的衬衫闯进风里,像一棵无惧风雨的树,让我赞颂不已。 ⑩我贪玩儿,天黑了也没回家,母亲出来寻找,一遍一遍唤着我的名字。很远我就能听见,手提灯笼的母亲,是离我身体最近的一束光。 母亲这把干柴,越来越轻了。我们和岁月,都是榨汁机,压榨得母亲,再也滴不出一滴汁液来。 母亲老了,生病的时候,我抱着她上手术台,母亲很轻,骨头仿佛都变成空心的,一点分量都没有。让我想起在生活的最低谷,母亲掉着眼泪说:“如果谁肯把我买了去,我倒也乐意,给你们换几顿饱饭!”可是母亲这把干柴,卖不上好价钱,又轻又瘦的一捆,谁都不肯瞧上一眼。 有一次回家小住,我执意睡在母亲身边。孩子好奇地问:“爸爸,你这么大了,为啥还要睡在奶奶身边?”我说:“爸爸虽然长大了,可是在你奶奶眼里,爸爸永远是个孩子。”母亲可以变得越来越小,但是她的爱,却会永远被放大。 那一夜,我在和母亲有关的梦里取暖,习惯性失眠的母亲,她的梦,又在哪个角落里漂移呢? 梦里的母亲步履蹒跚,可不知为何,我怎么追也追不上她! (有删改) 1.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母亲的信,既点明了标题“母亲这把干柴”的含义,又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B.文中多次描写母亲的背影,是为了突出母亲年老体衰、孤独落寞的形象。 C.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生活琐事,塑造了一位勤劳、坚韧、充满爱心的母亲形象。 D.母亲虽然老了,但她依然是家庭的顶梁柱,家人都离不开她。 2.品味语言,完成下面题目。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 母亲扛着家的重担,也扛着一家人的暖。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为了在风中唤醒一盏灯笼,母亲耗尽了整整一生的火柴。 3.文中描述母亲的背影“是我眼中的繁华”,该如何理解? 4.文章以“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