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31491

16.《金色的草地》教案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408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金色的草地,教案
  • cover
《金色的草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并理解《金色的草地》课文内容,掌握生字生词。 2. 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蒲公英花瓣张合与草地颜色变化的关系。 2. 学习通过观察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描述和理解蒲公英花朵的特性,如花瓣的开合。 2. 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喜爱。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出示蒲公英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蒲公英的外形特征,如:“大家看,这是什么花?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①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蒲公英的认识或与蒲公英相关的经历。 2. 情境创设:讲述一个小故事,描述一个男孩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有一天,一个小男孩在一片特别的草地上玩耍,那片草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铺满了金子。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 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草地颜色的可能性,如:“如果这片草地长满了蒲公英,你猜猜它会是什么颜色的?” ① 请几位学生大胆猜测,并简要解释他们的理由。 4. 过渡教学:根据学生的猜测,引入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金色的草地》,看看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一)的全部内容以3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展示图片、讲故事、提问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互动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初读感知 (1)朗读感知 ①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速和情感的表达。 ②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关键词汇的发音,如“金色的”、“合拢”等。 (2)内容分享 ① 小组讨论:你认为故事中哪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 ② 全班分享,教师记录学生提到的关键词或情节,如“吹蒲公英绒毛”、“草地颜色变化”等。 (3)初步理解 ① 教师提问:草地为什么会变色?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花朵张开时...,花朵合拢时...”)。 ②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蒲公英花朵与草地颜色变化的关系,教师适时补充解释。 (4)情境体验 ① 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金色的草地上玩耍,描述他们看到的场景。 ② 学生睁开眼睛,分享他们的想象,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情感和画面。 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分享,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能初步理解蒲公英花朵与草地颜色变化的科学原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三)字词解析与句子理解 (1)生词解析 ① 蒲公英(pú gōng yīng):一种常见的植物,花朵上有许多细小的绒毛,能随风飘散。 ② 绒毛(róng máo):指蒲公英花朵上的细小柔软的毛状结构。 ③ 合拢(hé lǒng):指花瓣闭合的状态,像手掌合起来一样。 ④ 张开(zhāng kāi):与合拢相反,指花瓣展开的状态。 (2)句子分析 1. 分析句子结构:“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2. 解释关键词义:“金色的”形容蒲公英花朵开放时的颜色,“绿色的”则表示草地在花朵闭合时的颜色。 3. 引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理解蒲公英花朵的开合与草地颜色变化的关系。 4. 情境模拟:学生分组,一组模拟花朵张开,一组模拟花朵合拢,通过动作演示理解句子含义。 (3)跟读与练习 1. 老师示范朗读,强调生词的发音。 2. 学生跟读,模仿老师的语调和节奏。 3. 分角色朗读,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