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38644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课件)(共23张PPT)

日期:2025-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300808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8课,长江,源头,拉丹,教学课件,23张
  • cover
(课件网)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8 在长江源头 各拉丹冬 马丽华 学习目标 梳理游踪,理清行文思路,了解课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 1 2 欣赏和品味文中的景物,感受各拉丹冬雄伟、圣洁的特点。 3 理解作者感受,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悟和直面苦难的精神。 导入新课 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她横贯中华大地,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长江和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屹立在神秘的雪域高原。各拉丹冬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西源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 作者简介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1976年进藏,在西藏工作和生活了27年,曾经写过10多本关于西藏人文地理的纪实作品,她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她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马丽华 写作背景 1976年,23岁的马丽华受当时许多大学生去西藏插队落户的影响而入藏工作。她原打算去做小学教师,由于能写诗、善作文,被留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四年以后调入《西藏文学》编辑部任编辑。入藏约十年后,她的长篇散文《藏北经历》问世,为她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藏北经历》的写作,与人文记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担任这部电影的编剧,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翻车、骨折等种种磨难。课文中多次提到的“大部队”,指的就是这部电影的摄制人员。 字词积累 棱角( ) 骤然( ) 虔诚( ) 安营扎寨( ) 恭顺( ) 蠕动( ) 凄凉( ) 风云变幻( ) 懈怠( ) 敦实( ) 蜿蜒( ) 接踵而至( ) 消长( ) 衰竭( ) 漫溢( ) 历历在目( ) 演绎( ) 黧黑( ) 砾石( ) 川流不息( ) 腈纶( ) 劲旅( ) 豁然( ) 漫不经心( ) zhǎnɡ lénɡ 读准字音 qī zhā dài rú yì jié gōng zhǒnɡ huàn qián lì dūn zhòu wān yì lí lì chuān jīnɡ jìng huò màn 字词积累 虔诚: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像风云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 恭敬而有诚意。 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指部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 理解词义 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仿佛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抓关键词语,说说作者去过哪些地方?完成下面的线路图。 梳理一段行程 第一天 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 作者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移步换景)。 山脚冰塔林 草坝子上 第二天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置身冰窟 进入冰塔林 梳理游览线路 梳理一段行程 梳理游记思路 请根据作者的游踪,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梳理游记思路。 第一部分(1-2节):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部分(3-11节):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 第三部分(12—15节):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作者如何评价自己的各拉丹冬之旅呢?请在第四段找出一句能代表作者对此行态度的一句话。 各拉丹冬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 领略一处风景 寻找风景 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向我们描写了哪些美景?请根据观察点和观景状态划出文中相关语句。 观察点 观景状态 相关语句 山脚冰塔林 远眺雪山 砾石堆上 张望冰峰 接近冰山 平视冰山 置身冰窟 细看冰体 再入冰河 倾听水声 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