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探究蜡烛燃烧时产生的变化 知 教 材 01 明 目 标 03 历 过 程 05 目 录 CONTENTS 说 器 材 02 谈 方 法 04 思 效 果 06 2022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大概念:“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 下阶概念:“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学业要求:能够寻找证据解释和判断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第一课《蜡烛燃烧》。 使 用 教 材 活动一:蜡烛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 活动二:生活中有哪些生成新物质的现象 使 用 教 材 99 88 点击添加你的标题 学 情 分 析 1.具备一定的设计实验和分组实验的能力 2.掌握一定相关知识基础 3.缺乏辨析证据的能力 4.需要指导 科学思维 借助推理、论证、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验证猜想,获取结论。 态度责任 乐于合作与交流,对探索物质变化充满兴趣。 科学概念 通过观察燃烧蜡烛的现象发现物体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探究实践 能基于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例子。 实验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知道有些物体发生了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也发生了改变。 教学难点 能基于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谈方法 实验教学内容 让学生把蜡烛燃烧时产生水、二氧化碳、炭这些新物质作为证据一一清晰获知 如图所示,学生用烧杯迅速收集气体后,加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实 验 原 型 01.烧杯罩在蜡烛上方加热时,需要学生转动烧杯,使烧杯口受热均匀,避免炸裂,小学生操作容易忽视这一点,存在安全隐患。 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02.学生无法清晰判断二氧化碳气体收集量,导致后续验证时现象不够明显或者实验失败。 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二氧化碳气体够了吗? 03.玻璃杯内出现小水珠的现象时间较短,实验所形成的炭黑聚集在玻璃杯顶端,不便于学生刮取下来进行观察。 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04.获取三个证据链的实验需要逐个进行操作验证,不利于大活动设计及课堂高效。 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 收集二氧化碳气体 小水珠及炭黑产生 石灰水变浑浊实验 双层玻璃杯 澄清的石灰水 纹影镜 蜡烛 陶瓷盖 自拍杆 打火机 手机 实 验 器 材 点击添加你的标题 实 验 创 新 要 点 01.双层玻璃杯替代烧杯,借助支架无需手持,防止烫伤且方便操作。 点击添加你的标题 实 验 创 新 要 点 02.实验装置中借助手机录制,再次呈现实验现象,便于学生梳理。 点击添加你的标题 实 验 创 新 要 点 03.二氧化碳气体生成在双层玻璃杯夹缝中,与澄清石灰水溶液直接接触,凸显效果省却学生收集步骤,简化操作难度。 点击添加你的标题 实 验 创 新 要 点 04.实验装置一体化,在一次操作中获得蜡烛燃烧变化产生新物质的系列证据链,提升实验效率。 点击添加你的标题 实 验 创 新 要 点 05.自制纹影装置,显现蜡烛燃烧生成的气体影像。 实验原理 蜡烛燃烧是化学反应,蜡烛在充分燃烧时,本身含有的碳和氢两种物质就会跟空气中的氧气结合,生成无色、无味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在蜡烛燃烧时,会产生水、二氧化碳和碳等新物质。 实验设计思路 从蜡烛燃烧现象情境入手,聚焦问题:蜡烛变短的部分去哪儿?借助实验装置操作,杯壁出现水珠、陶瓷杯盖的炭黑、石灰水变浑浊这一系列实证,推理得出“蜡烛燃烧时会有新的物质生成”这一结论,并拓展研究生活生成新物质变化的实例。 实 验 设 计 思 路 实验教学过程 交流评价 学以致用 情境聚焦 明确问题 实践探究 找寻证据 拓展应用 科学延续 实 验 教 学 过 程 依托创新实验装置,阶梯任务驱动探究 情 境 聚 焦,明 确 问 题 蜡烛燃烧过程中不断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