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地球与宇宙领域 教学指导 1.主要概念 阴、晴、雨、雪、风等都是天气现象;使用工具有:课程标准、教材、教参 2.知识关联 空气是流动的,空气流动形成风,对于风的大小有所感知。 一下 第一单元《空气》 一年有春夏秋冬4个季节,不同季节温度不同,景物不同。 二上 第二单元《太阳和月亮》 天气是之后学习气候的基础。 三下 第六单元《天气和气候》 二、教学设计 “多样的天气”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7.多样的天气 版本信息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 年级 二年级下册 课型 模拟实验对比实验概念课科学史 设计者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10.1知道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 10.1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 2.课标分析 天气:某一地区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出卷网-《科学》二年级下册第7课的教学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空气》和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太阳和月亮》相关知识的延伸,也为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天气与气候》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空气是流动的,空气流动形成风,对于风的大小有所感知。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4个季节,不同季节温度不同,景物不同。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 本课以学生对天气的生活体验为基础,通过研究“天气”使学生感悟到研究天气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学习 目标 1.能说出常见的天气现象,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用天气符号记录天气。 2.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交流对天气的观察结果。 3.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天气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表达和分享。 教学重难点 用阴、晴、雨、雪、风等来科学描述天气现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不同天气的图片以及有关天气的谚语。 2.学生准备:搜集自己最喜欢的天气的照片或图片。 信息技术 应用 技术支持:问卷星影音剪辑课件拼合影音录制其他( ) 认知工具:环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建构协同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功能支持: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评价逻辑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辩论 情境建构其他( ) 教学过程 课前预学 学生提前搜集多种天气现象的图片。 课中展学 活动一、 认识常见天气现象 1.小组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选出有代表性的图片全班展示,并进行交流分享。 2.师生交流:这些天气现象有哪些特点 得出结论:阴、晴、雨、雪、风等都是天气现象。 评价任务 是否用自己的语言完整描述图片中的天气特点。 是否能通过交流分享知道常见的天气现象。 活动二、 设计天气符号 学生设计天气符号 (1)教师可适当提出设计图案的要求,比如简单、直观等。 (2)小组内交流,比一比谁的符号设计得好,并说一说为什么。 2.学习天气符号 教师出示电视台播报天气时常用的天气符号,引导学生找到天气符号的特点和规律。 3.观察、记录天气 (1)学生用天气符号记录昨天和今天的天气。 (2)争当小小播报员。 教师出示不同的天气记录,学生模仿天气播报员进行播报。 评价任务 是否敢于大胆设计,能用自己的想法进行绘画。 小组交流能否完整的表达自己想法,对设计的天气符号进行合理的评价。 3.能否用天气符号正确地描绘、记录天气。 课后延学 记录一周的天气现象。 教师提示学生用天气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填写在活动手册上,一周后讲行展示、汇报。 知识图示或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目标———问题———归因———改进: 课堂检测 连一连 雷阵雨 阴 小雪 晴 记录单 记录单 时间 地点 天气(写一写,画一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