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生命科学领域 教学指导 1.主要概念 皮肤:包在身体表面,直接同外界环境接触,具有保护、排泄、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等作用的一种器官,是人的身体器官中最大的器官 2.实验说明 实验名称:探究鱼皮肤表面粘液的作用 实验地点:科学实验室 实验类型: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与皮肤表面粘液具有保护身体、减小游动时身体在水中的阻力等作用。 实验器材:气球、洗洁精、毛巾、容器 实验步骤: 将装水的气球放入水中,抓取试试。 在气球表面涂上洗洁精,再次放入水中,将手洗净擦干抓取。 最后,记录得出的结论。 实验现象:涂抹洗洁精的气球不易抓取 实验结论:粘液可以减小鱼与水的摩擦,利于逃脱。 3.考点说明 画图选择连线题。 4.知识关联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眼睛、鼻子、耳朵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二上 第一单元《动物感知环境》 1.动物的眼睛 (9.1) 二上 第一单元《动物感知环境》 2.动物的鼻子 (9.1) 二上 第一单元《动物感知环境》 3.动物的耳朵 (9.1) 举例说出动物通过皮肤接触和感知环境 二下 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 11.动物的皮肤 (9.1和9.2) 举例说出动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说出这些变化对维持动物生存的作用。 二下 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 11.动物的四肢 (9.1和9.2) 二下 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 11.动物的翅膀 (9.1和9.2) 二下 第四单元《动物与环境》 11.迁徙与冬眠 (9.1和9.2) 二、教学设计 “动物的皮肤”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11.动物的皮肤 版本信息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 年级 二年级下册 课型 模拟实验对比实验概念课科学史 设计者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分析 1.课标摘录 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 9.2动物的行为能够适应季节的变化 2.课标分析 (1)动物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皮肤等接触和感知环境 (2)感知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能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简单解释动物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 教材分析 先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皮肤的特点及其所处环境,解释动物怎样借助皮肤这个器官适应环境,再通过模拟实验总结出动物皮肤的特点和作用。(本环节是本课重点用时至少15分钟),最后交流研究成果。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动物通过眼睛、耳朵、鼻子等感知环境,也熟悉部分动物的皮肤,对动物的皮肤有一定了解,但内容很浅显,对动物通过皮肤接触和感知环境这一概念缺少了解,没有具体联系皮肤和动物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很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 学习 目标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感知体验鱼皮肤的特点,总结出表面有鳞、粘液、侧线等,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存。 学生能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简单解释动物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动物皮肤表面特点;说出动物通过皮肤能够接触和感知环境。 教学难点: 进行模拟实验,感知并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并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试着解释动物是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的。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洗洁精、气球、水槽、放大镜、毛巾或湿巾纸巾 知识能力准备:动物通过哪些器官接触感知环境哪些条件 信息技术 应用 技术支持:问卷星影音剪辑课件拼合影音录制其他( ) 认知工具:环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建构协同情感体验激励其他( ) 功能支持:信息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评价逻辑思维训练辩证思维训练辩论 情境建构其他( ) 教学过程 课前预学 学生提前准备动物图片和研究材料 课中展学 活动一、 探究与身体表面的哪些特点有利于它们在水中生存 观察图片,了解鲫鱼和鲳鱼身体表面的特点 2.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与身体表面的特点,并探究其作用。模拟鱼身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