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03681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短诗五首—月夜_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8次 大小:55426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统编,月夜,PPT,18张,课件,五首
  • cover
(课件网) 月夜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感受杜甫深切的思亲之情和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爱国情怀。 2、通过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意境。 3、品味本诗的炼字精准和曲笔艺术手法。 4、背诵默写本诗。 作者简介 杜甫,字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是我国唐代的 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他的诗歌多是体现忧国忧民,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有反映,故称“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作品风格 。 杜甫(712--770) 子美 现实主义 诗史 诗圣 沉郁顿挫 作者简介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杜甫经历分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月夜》《春望》《哀江头》“三吏” “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 背景材料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 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月 夜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设想妻子望月怀人的忧心。 ①儿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②儿女们不理解望月思亲的母亲。 妻子的望月之久 传达了诗人的心愿: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 情感: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月夜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 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 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 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 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整体把握 明确:闺中的妻子。 这种手法叫对面落笔,属于曲笔的一种。 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诗中望月之人是谁?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细细品味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赏析:本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征求张籍的意见,自己的文章是否合主考的心意。诗歌运用曲笔,以新娘初见公婆的忐忑心理,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应试考生,在临考前的不安,惶恐和期待的心情,含蓄委婉,妙趣横生。 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笔法,叫做曲笔。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第三句运用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试简析之。 这首诗中一、二两句写除夕之夜诗人身处异乡,寒灯伴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悱恻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