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红墓畔口占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短诗的主旨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景、意蕴和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主旨。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切追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 1、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 难点 :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萧红的名言“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 ———萧红”引出本文将要讲述的内容。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其诗歌注重意境的创设和语言的锤炼,讲究节奏和音乐性,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因《雨巷》一诗传诵一时,他被称为“雨巷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写作背景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打击。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又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四、文题解读 “萧红墓畔”点明了诗歌创作的地点,表明这是一首悼念萧红的诗。“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表明这首诗是诗人即兴而作的。 五、人物介绍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六、全文分析 1、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赏析:诗人专程来萧红墓前凭吊,六小时的行程喻示一种“长度”(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在这种“长度”里,还包含着一种“重”,即寂寞给人带来的内心的沉郁和对生与死的沉重思考。 “走”“六小时”“长———从方式时间、空间上突出两人友情之深挚。 “寂寞”写出诗人失去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战友的心境一一无比孤寂、悲凉。 2、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赏析:“到你头边放一来红山茶”这一动作的短促、轻逸与“走六小时寂寞的长———的“长”“重”形成对比,突出表现了诗人情感的转折,内心的克制。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表明诗人希望萧红仍然活着,幻想她是暂时安睡,蕴含着诗人对萧红早逝的痛惜。 “红山茶”红艳如火,暗含萧红之名,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赞美和激赏,隐喻和赞扬逝者生命之灿烂,映照出悼者心情的庄严与沉重。 3、 等待着,长夜漫漫, 赏析:“我等待”的是民族解放斗争取得胜利,体现了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感。“长夜漫漫”,喻指黑暗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人生长路漫漫之意。 4、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赏析:与前面诗句构成对比,一个受着煎熬,焦急等待;一个却闲适淡然地卧听海涛闲话。“我”的“等待”与“你”的“卧听”,“我”的“长夜漫”与“你”的“海涛用话”两相对应。这是“生”与“死”的对话,“生”的我艰难的行走还要继续,而”死”则是永恒的安详。 七、合作探究 1、“等待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