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16013

9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1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2次 大小:63052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9年级,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PPT,22张,课件,语文部
  • cover
(课件网)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感受词作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爱国之情,培养积极乐观的精神。 解题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词牌名 词题 古诗中诗人常借月亮表达情感,你知道月亮在这些诗中的寓意吗? 小课堂:古诗词中的月亮寓意 以月圆比喻人团圆,望月怀远,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王维 月亮可以营造宁静清幽的意境,表达诗人平和的心境。《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小课堂:古诗词中的月亮寓意 用“月”烘托边塞雄浑壮阔的意境,蕴含戍边人的思念、孤独与悲愁。《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借永恒的月,可表达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的感叹、悲伤与无奈。《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王昌龄 李白 活动一:含英咀华赏诗词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活动一:含英咀华赏诗词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中秋圆月 嫦娥 砍 月中的桂树婀娜婆娑 暗示时光的流逝 1、这首词写月亮的是哪一句? 活动一:含英咀华赏诗词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2、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这里的月亮有什么寓意呢? 活动一:含英咀华赏诗词 作者在通过“又重磨”三个字,表达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伤与无奈。 创作背景 据词题可知,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为赠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 起初始终坚持投降路线的宋高宗赵构传位于其族侄赵昚(孝宗),一时之间,南宋朝野弥漫着准备抗战的气氛。但经“符离之败”,“隆兴和议”,事实证明赵昚也是畏敌如虎的投降派。乾道元年(1165年),作者上赵昚(shèn)《美芹十论》;乾道六年(1170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议》,七年之内,连同另两篇,四次奏议,慷慨激昂,反复陈说恢复之事,但始终冷落一旁,未被采纳。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作者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思考:诗人为什么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活动二:知人论世话稼轩 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月宫的桂树和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活动二:知人论世话稼轩 辛弃疾一心想要北上收复失地,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 活动二:知人论世话稼轩 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表达出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阅读古代作品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历史知识和资料链接,了解辛弃疾,完成学案中的表格并思考: 辛弃疾是个怎样的人?请写在学案中。 活动二:知人论世话稼轩 思考:词中的“桂婆娑”隐喻什么?为什么诗人要“斫去桂婆娑”? 活动二:知人论世话稼轩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