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教学设计 【课前活动设计】 本节课的重点是中日改革的不同影响,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中的释疑解难环节设计了学生模拟表演活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组织材料,准备课堂表演。 【课堂活动设计】 复习重点: 1.概述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过程、主要内容以及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2.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康梁等维新派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复习难点: 1.中日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2.中日改革在近代化进程的地位; 3.关于改革的规律性认识。 复习过程: 情境导入:配合图片以中日对比的方式导入新课。 师:1868年日本的改革走上富强,30年后的中国维新志士师从日本百日维新,却以六君子被杀,康、梁出逃、光绪被囚收场,改革后的日本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而中国却依然如故。中日两国的近代化几乎同时起步,但结果却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回顾历史,探究、反思中日改革。 展示本节课的复习目标和复习重难点问题。(学生阅读) 课前预习成果展示部分:打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回顾所学基础知识。学生自主展示。 师:高珊和朱玉同学主动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高珊同学的展示非常熟练,说明对基础的落实很到位,朱玉同学的展示还加入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只要是思考了就会有收获,很棒! 预习检测:钟凯名、刘妙同学展示了自己的答案,在第二题和第六题上有出入,针对学生的疑问老师有效点拨。 师:通过展示,同学们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较为熟练。下面来看我为大家构建的知识结构。知识构建是复习课的一项基本要求,它的原则是既要抓住本课的主干知识,又要注重主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体系的对比中你能看出什么? 幻灯片展示知识体系: 生(王艺璇):在背景(内忧外患)和影响(近代化)方面有相同点,但结果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在背景方面,王艺璇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对此作了详细的陈述,这种求知的做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教师提升:从背景(内忧外患)到过程(较为全面的改革内容)再到作用(有利于两国的近代化),两次改革都有共性之处,但个性的地方更为明显,特别是对推动两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是不一样的。为什么? 问题思考:结合中日改革的内容分析两国改革对近代化进程的不同影响 (于子豪、吴欣颖等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答题思路,指出学生表述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用简练的语言准确的表述。两国改革对近代化进程的不同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释近代化的含义和如何分角度理解不同影响) 幻灯片展示: 思维视角:理解近代化的含义: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生活文明化 (一)经济上:工业化 日本在政府的扶植下,殖产兴业,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而中国虽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但未真正实施。 (二)政治上:民主化 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四民平等;《大日本帝国宪法》形式上确立了天皇制君主立宪制,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百日维新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仅仅是制度变革的尝试。 (三)思想文化、社会生活上:科学化、文明化 明治维新文明开化,大力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戊戌变法开启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但中国仍以封建传统思想为主。 师总结提升:近代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日两国的改革都有利于近代化,但对近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日本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中国的改革却是因措施的被废而悄然声息。改革后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活动(模拟场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